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一体三身自性佛

指皈依自己色身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佛。六祖坛经(大四八·三五四中):“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

一体三宝

为三种三宝之一。又作同体三宝、同相三宝。三宝指佛、法、僧三者,名称虽异,于其本体实同为一。一体略分为三义:...

一体速疾力三昧

全称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乃密教所谓住于“阿字本不生”理法之三昧。三昧,为禅定之异名。一体,指阿字本身。...

一札

禅林用语。指痛切的一问。札,乃刺之意。碧岩录第十八则(大四八·一五七下):“帝曰:‘请师塔样(好与一札)。...

一腊

僧尼受戒之后,每经一夏,称为一腊。又称一腊。腊,本为冬祭之意,通常指一年之终。于佛教转指受戒之年岁。佛制安...

一窑烧就

禅林用语。以同一窑所烧成之物,禅林中用以比喻同一师门下所造就之弟子。从容录第六则(大四八·二三一上):“白...

一刹

刹,梵语 ksetra,田土、国土之意。指一佛救度众生之范围,亦即三千大千世界。[翻译名义集卷七] p54...

丁元公

清代画家。嘉兴人。字原躬。幼习儒业。明末曾任州县,而笃志禅道,遍参耆宿。谒麦浪怀禅师得法,为青原三十七世,...

丁云鹏

明代佛画家。安徽休宁人。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信佛甚诚,唯亦喜近道术,颇事烧炼。善绘佛道尊像,得吴道子法,为...

丁福保

(1874~1952)江苏无锡人。字仲祐。号畴隐居士。幼通经史,长而中西兼贯,长于算术、医学、词章、考据,...

七七斋

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亲属每七日为其营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荐日,称为七七斋。又作七七忌、累七斋、七七日、斋七...

七八行

指七觉支与八正道之修行方法。七觉支即: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

七十七智

在十二缘起各支中,除无明外,于其余十一支,各就三世顺逆及法性常住观察之智。十一支各具七智,合为七十七智;七...

七十二天

乃合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大吉祥天及六十九天而为七十二天。六十九天即:四臂之不动、四大明王、十二天、北斗七星...

七十二字

劫初,梵天王得七十二字来化世间,世间皆不信,故吞七十字,唯留二字于口之左右,即阿与沤。外道之书,以此二字安...

七十二威仪

沙弥之威仪,如事师法、白师法、入众法等,总为七十二种。[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沙弥威仪] p88...

七十五法

又作小乘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于一切法概括为七十五种,摄为五类。即:(一)色法十一种:(1)眼根(梵 cak...

七十空性论

龙树造。为“十二门论”(鸠摩罗什译)观因缘门第一所引用。本论论述诸法无自性,倡性空中道之思想。其主旨与论证...

七十真实论

梵名 Tattva-saptati。天亲菩萨造。系为破斥数论(僧佉)派之金七十论而作。今已失佚。婆薮槃豆法...

七大

即色心万法之体性,可大别为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七种。又作七大性。地、水、火、风称四大,...

七女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七女本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系佛于拘留国分儒达树园时,因婆罗门之七女贡高憍奢,佛...

七子

乃佛陀慈悲之喻。谓一人有七子,于患病之子慈心最深。“七子”之说法不一,一说系六道众生六者与有罪之人,或谓六...

七不可避

乃指众生不能避免之七件事,即:生、老、病、死、罪报、福报(既有善业,则善道之乐果不可避)、因缘(如是因感如...

七不善律仪

即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不律仪之七种恶戒。反之,为七善律仪。此七不善律仪各配以上、中...

七分全得

凡为他人布施供养以追福者,若能精勤护净及奉献佛僧,他人可得一分功德,七分功德自受,合为八分功德。其来源不明...

七分别

唯识家将心识之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据瑜伽师地论卷一所释:(一...

七分获一

为去世之父母亲族作追荐回向,若死者生前不信道德,不修善因,多造众罪,于一切圣事功德利益,七分之中仅得其一。...

七支

(一)谓身三、口四之恶业。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等;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以七恶支分,故称为...

七支论法

梵语 saptabhavgī-naya。印度耆那教哲学不定主义之七种判断形式。即:(一)有,肯定判断。(二...

七方便

(一)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位。又称七方便位、七贤、七贤位、七加行位。分别为: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

七日作坛法

指密教行灌顶或护摩时,于七日七夜中筑土坛,坛上画诸尊曼荼罗之作法。乃坛法之一种。又作七日供养坛法。法事终了...

七日轮出

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乃劫末之相。据法苑珠林载,一日出时,百草树木一时凋落。二日出时,四大海水从百由旬乃至...

七句答

因明用语。据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七载,因明对论法中,对诸种质问答辩之种类有七种情形,即对于“A是B,或B是A...

七母天

指焰摩天或大黑天之眷属,为七女鬼。又作七摩怛里天、七母女天、七姊妹、七母。大日经疏卷十六载,七母为焰摩天眷...

七生

即七次受生于人天之间,乃“极七返有”思想之转讹。(参阅“极七返有”5477) p94...

七因明

因明用语。印度古因明论师弥勒所立,为有关论议要件之七种规定。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

七地

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七位。(一)种性地,乃...

七地沈空难

谓十地中第七远行地之菩萨,住于无相观,上不求菩提,下不度众生,沈于一切空寂之理,而不能起六度事行。此为此土...

七多罗树

多罗树,梵语 tāla,为高大之植物,极高者可达二十五公尺。故譬物体之高大,常谓七多罗树,言其较多罗树高出...

七如来

指施饿鬼会时,所唱礼之七尊如来。即:(一)宝胜如来,(二)多宝如来,(三)妙色身如来,(四)广博身如来,(...

七有

一切有可分为七类。即:(一)地狱有,又作不可有。(二)畜生有,又作傍生有。(三)饿鬼有,又称鬼界有。(四)...

七有依福业

乃依他苦而行布施以成福业者,共有七种,称为七有依福业。即:(一)施于客人,(二)施于行人,(三)施于病人,...

七佛

又称过去七佛。指释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之佛,共有七位。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

七佛八菩萨

出自七佛八菩萨神咒经卷一。七佛为维卫佛、式佛、随叶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八菩萨为...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凡四卷。失译。乃属于杂部密教之密部经典之一。 又作七佛神咒经、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七佛十一菩萨陀罗尼...

七佛通戒偈

乃指过去七佛通戒之偈颂。迄今仍为佛教徒所传诵。此偈之义,依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大二·五五一上):“四阿含义...

七佛经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共有五本异译,内容颇似释迦传,为七佛之传记,载有其氏族姓字等,...

七佛药师

即七尊药师。又作七躬医王。此七佛即: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

七佛药师法

日本台密以七佛药师为本尊,为息灾、增益所修之秘法。又作七佛药师御修法、七坛御修法。以药师七佛本愿经、药师本...

七佛赞呗伽陀

梵名 Sapta-jīna-stava。全一卷。宋代法天译。又作七佛梵赞、七胜者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七妙法

梵语 sapta sat-purusa-dharmāh。又作七法、七知、七善、七善法。即:(一)知法,乃知...

七见

谓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等七种妄见。不解正理,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不正确之推度坚执,...

七周行慈

指七种修慈悲观之境。五停心观中第二为慈悲观,用意在使多瞋众生修慈悲以对治瞋毒。其所行之境有七,以三乐(上乐...

七夜待

全称七夜待大事。于每月十七至二十三日中,以七夜之月各配以六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每夜住各尊之三昧而礼拜,祈诸...

七宗

(一)指律、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真言、禅等七宗。是于八宗中去俱舍、成实宗,更加禅宗而成。[元亨释书卷二...

七法不可避

谓生、老、病、死、罪、福、因缘等七者不可避。据法苑珠林卷六十九载:(一)生不可避,指依前世善恶之业因,苦乐...

七物

古代僧院中澡浴必备之七样物品。即:然火、净水、澡豆、酥膏、淳灰、杨枝、内衣。据洞上伽蓝杂记载,澡浴之法当用...

七知

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载,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称为具足梵行。七知即:(一)知法,...

七知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七智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一)A.(Avguttara-nikāya,增...

七花八裂

禅林用语。有支离破碎之意。然亦用于赞赏自在通达无障碍之意。七或八表示多数。碧岩录卷一第九则赵州四门之本则评...

七金山

位于须弥山及铁围山间之七座山,其山悉由金宝所成,故有此称。七者即:(一)逾健达罗山(梵 Yugajdhar...

七垢

七种能垢染众生心之烦恼。即:欲垢、见垢、疑垢、慢垢、憍垢、随眠垢(即烦恼)、悭垢等。[瑜伽师地论卷十四] ...

七星如意轮

指七星随伴之如意轮观音。七星即: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等星。又以七星如意轮为本尊所修之秘...

七流

乃对烦恼之分类。见思二惑之烦恼,能令众生漂流流转生死海中,四果之圣者对此流渐次断灭行上,所灭之数为七,故称...

七界

又称七心界、七识界。即十八界中,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上六根之意根。于十二处中,意根收摄其他...

七相怜愍

据菩萨善戒经卷八如法住定心品载,菩萨于诸有情起七相怜愍,即:(一)无畏怜愍,指菩萨于诸有情,以无畏力,起怜...

七重行树

乃七重行道树,为极乐世界之宝树。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六下):“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

七香汤

以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壳、甘草等七种香药煎沸而成之汤汁。我国民间极早即有晨饮此汤之风俗,律宗...

七俱胝佛母尊

梵名 Sapta-koti-buddha-mātr。乃观音菩萨化身之一。略作七俱胝。即准提观音之异名。为莲...

七海

围绕于须弥山之七金山,其内侧有八海。除咸海外,余海皆充满八功德水,总称七海。[俱舍论卷十一、南海寄归内法传...

七病

以澡浴所除之七种病患。据洞上伽蓝杂记载,澡浴之益有:一者四大安稳,二者除风,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

七益

谓圣人施化之七种利益。即:(一)二十五有果报益(地上清凉益),有能化之圣人,对二十五有之众生一人,应机施化...

七真如

梵语 sapta vidhāh tathatāh。 约能诠而立真如有七种之别。又作七种如如、七如。即:(一...

七逆罪

又作七遮罪、七遮。略作七逆。乃不顺理行,能障碍受戒之七种重罪。即:(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

七堂伽蓝

谓具备七种主要堂宇之寺院。又称悉堂伽蓝。七,表示完整之义。寺院之诸堂表佛面之义,则七堂系指顶、鼻、口、两眼...

七常住果

就证得佛位,得不生不灭而常住之果所立之七种名称,即:(一)菩提,谓知觉,亦即智果。(二)涅槃,谓寂灭,亦即...

七情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或指喜、怒、忧...

七情六欲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

七惟

七种不招致衰退之方法。即:(一)惟经道,指无常观。(二)惟人生,指苦观。(三)惟精进,指舍离观。(四)惟谦...

七净华

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又称七净。鸠摩罗什谓七净华为:(一)戒净,为始终净。即身口所作,无有微恶;意不起垢亦不取...

七众

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又作道俗七众。七者即:(一)比丘(梵 bhiksu,巴 bhik...

七众溺水

北本涅槃经对众生之分类譬喻,谓众生有七种。该经卷三十二载,第一人入水,以不习浮,故入水即溺;譬如一阐提,入...

七处三观经

全一卷,或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乃集辑有关修道修观之小经。此经版本有二:(一)高丽本为一卷...

七处平满相

又作七处隆满相、七处满足相。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佛两足下、两手及两肩、颈项等七处,皆平满端正,柔软微妙。此...

七处善

乃观法之一。略称七善。此说见于阿含经与一切有部之说。自七方面如实逐一观察五蕴,如以色为例,观色本身(果)与...

七处说

又作华严七处说。谓佛说华严经之处有七。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载,七处包括人间三处、天上四处,即指:(一)第...

七处征心

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阿难先后以七处回答之,均为佛所论破,称为七处征心。楞严会前,阿难因乞食而...

七最胜

谓安住最胜、依止最胜、意果最胜、事业最胜、巧便最胜、回向最胜、清净最胜等七者。盖一切布施等行,不得悉名波罗...

七胜事

佛特有之七种胜事。又作七胜法、如来七胜事、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一)身胜,谓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七无记

小乘分别无记法为有覆、无覆二种,其中无覆无记又分异熟、威仪、工巧、通过、自性、胜义等六种,与有覆无记合称七...

七番共解

天台宗释五重玄义之七法。天台宗立名、体、宗、用、教等五重,以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等七法...

七善

(一)七处善之略称。(参阅“七处善”106) (二)佛所说大小乘经典具有七善。此大小乘经论之解略异。(一)...

七善士趣

不还果之圣者,断尽欲界烦恼,故无恶业杂行,有生般、中般、上流般等三种涅槃。生般又分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三种...

七善律仪

“七不善律仪”之对称。略称七律仪。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七种戒律。前三...

七阶佛名

全一卷。又作七阶佛名经、礼忏、礼忏文、礼佛忏悔文、六时发愿法。隋代三阶教之祖信行(540~594)撰,记述...

七黑山

由印度毗舍离城北方至喜马拉雅山脉中香醉山(梵 Gandha-mādana)间,有七座黑山。其名称依立世阿毗...

七塔寺志

凡八卷。民国陈寥士撰。收在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 七塔寺位于浙江鄞县甬江之东、南海之北,与阿育王、天童并...

七灭诤

梵语 saptādhikarana-?amathāh。即为裁断僧尼之诤论所设之七种法。又作七灭诤法、七止诤...

七圣

乃指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七种圣者。又作七圣人、七圣者、七士夫、七丈夫。诸论所载各异,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

七圣财

又作七财、七德财、七法财。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