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常见辞汇指释迦牟尼世尊,因释尊对众生的恩德广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称为大恩教主。...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昏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即观世音菩萨,因观世音菩萨到处救苦救难,令一切众生脱离怖畏苦难。...即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因此六法常与恶心相应,故名。...即无惭和无愧两个心所。因此二法,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故名。...只能接受小乘教法的根机。...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小乘律藏所说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与具足戒等数种。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小乘的经律论三藏,即四部之阿含经为经藏,四分、五分、十诵律等为律藏,六足发智论等为论藏。...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来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断界内分段...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据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每过一小劫的时间,即有小三灾的发生。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共有十种,即忿(愤怒)、恨(怨恨常思报复)、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吝...即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骄。因此十法,系由染污而起的烦恼,故名。...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原是称呼建筑在山上的佛寺,但现代人习惯称呼寺庙的住持为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庙的最高处。...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上等的根器,指根性很敏锐的人。...增上慢的简称,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圣道,说我已得,未证圣果,说我已证之类是。...指三界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萨的一切万行,皆...指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三界一共分为九地,境界恶劣的称为下地,境界殊胜的称为上地。...比丘三义之一,因比丘向人乞食,以养色身,故名乞士。...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佛胸前有一字,此字乃是吉祥的标帜。...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没有差别。...一切诸法都以空无自性为性,空性是一如不变的,由此不变的缘故,所以万法即真如而毕竟无滞了。...谓宇宙一切万有,皆自阿赖耶识变现而来。这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谓在佛之名字上便已具足万种之德。...烦恼好比种子,由烦恼而生的苦报好比是果实,断此能生苦报的烦恼,谓之子断。...见思烦恼,系缚身心,使不自在,谓之子缚,对果缚而言。...天上的女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则无。...女人的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欲、姿态欲、言语欲、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指烦恼的余气,亦即现代人所说的坏习惯。...又名习种性,即以前由习惯而养成的品性、性格。...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种颠倒见解,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又名凡圣不二,即凡夫和圣人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的意思。...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寂然静默,不谈是非。...由佛口而说的法,能摧破一切众生的烦恼,谓之口轮。三轮之一。...又名语密,即持诵真言时的口业,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隐秘,所以叫做口密。...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口说赞美佛菩萨的功德的话。...拘尸那拉城的简称,为佛入灭之处。...华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能防息其炽热焚烧之势。...言戒行不清净,心身不安稳,则禅定不能成就。...六波罗蜜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千手千眼观世音之简称。千手千眼者,两眼两手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千手观音所率领之二十八部大仙众。...1、谓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一千尊佛出世。 2、指现在贤劫之千佛,释迦佛是其中之第四尊佛。...有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和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三种,各一卷。...龙树和天亲二菩萨,都有千部论师之美名。...佛三十二相之一,即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又叫做自证,即自己证悟的意思。...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五明之一,即现代的工艺学。...已是已往,今是现在,当是当来,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无漏根之一,意即已经知道了四谛的道理之后所发的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之九...已达于道的高僧,亦即已经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635-713)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师所译佛经,共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菩萨名,天竺人,是佛灭后六百年间出世的大乘论师,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等尊称。...又叫马头大士、马头明王。六观音之一。...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广长轮相。...如来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现的劣应身,高一丈六尺,这是通常应化佛的身量,释尊住世时,就是现丈六金身。...转轮圣王的别名,因转轮圣王能在空中飞行自在。...独觉乘的行人,独处山林,见飞花落叶,便能悟知世法无常,因而开悟获证涅槃。...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雕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世人不可昏沉懒...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所作的垂示,叫做公案。...(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张,为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设佛学院,办佛教报纸、杂志,以弘...遇到人家侮辱我时,先反躬自问,责备自己定有不是之处,而应得如此报应,心中毫无怨尤。...1、泛指一切无形的精神作用,包括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2、心是集起之义,集是指阿赖耶识中所积集的善恶...1、心的主作用,叫做心王;心的副作用,亦即为心所有的思想现象,叫做心所。 2、宇宙万有都是由心而生而起...指佛由慈悲心所发出来的光。观念法门说: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取不舍。...(喻)心意不定,有如奔马,又叫做心猿意马。...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语,只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1、(喻)心能生万法,如地能生万物。 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名心地。...我作我心之师的意思。涅槃经说:愿作心师,不师于心。...(喻)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心之所作,即三业中之意业。...制止心念邪恶的戒律。...心和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以了别为性,有了别认识的功...诸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分别,心咒就是一字咒。心是真实精要的意思。...佛心宗的简称,亦即禅宗。...(喻)连续不断的意念。...(喻)中心虔诚,犹如焚香供佛一样。...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种种的外境,这是对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来真证的心量,则是离一切外在的影响而住于无心。楞伽...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1、依心成佛的意思。 2、是心是佛的意思。 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1、心是能变,佛及众生是所变,能变所变一如,故曰三无差别,与三界唯一心同义。 2、谓心、佛、众生三者毫...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意谓一念之心性即含有三千之法。...1、经典以外所传授的佛法。 2、一切诸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二种,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心法是指一切无形...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与心王相应而起之法,即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梵名叫做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意思,故华译为大日。又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