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常见辞汇

六时

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

六物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

六界

又名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法。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为界。...

六祖

1、禅宗衣钵相传共有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2、指惠能大...

六衰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六贼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

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六难

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难。...

六瑞

佛要说法华经时,必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

六境

又名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故名六境。...

六蔽

蔽是覆蔽之义,能覆蔽静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   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   二、破戒能蔽戒行,使...

六方护念

又名六方诚证、六方证明。即阿弥陀经举六方如来同声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功德。经云: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此六法周遍于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与非情,故名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

六大观

观察六大的行法,在显教是观察六大之空与不净,在密教是观察六大之圆融无碍。...

六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六趣轮转

在六道之中轮回的意思。...

六喻

金刚经说如梦、幻、泡、影、露、电六喻,说明诸法之空无和无常。...

六慧

指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六种智慧,亦即别教菩萨于六位时所发生的智慧。   一、闻慧,于十住位中闻中道之理,知一切...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

六垢法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欺诳他人)、谄(谄媚逢迎)、恼(恼怒生气)、恨(怀恨于心)、害(陷害他人)、憍(憍...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六道四生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

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憍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六欲天

欲界有六层的天,故名为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

六欲四禅

欲界的六欲天和色界的四禅天。...

六成就

诸经皆有通别二序,在通序(又名证信序)里,举出六件事以资证明此经确乃佛亲口所说,称为六成就。例如金刚经之经...

六妙门

一、数息门,即善调呼吸,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   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

六斋日

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

六著心

六种执著的心,即:贪著心、爱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随眠

俱舍论所说,即贪、嗔、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六观法

本业经所说的六种观法。   一、住观,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一切万法性空之空观;   二、行观,别教之...

六法戒

学法女(梵语式叉摩那)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二年间若能守此戒法...

六种印

六种波罗密是证明菩萨的印契。...

六种住

菩萨持地经立六住以摄菩萨之行位,即:种性住、解行住、净心住、行道迹住、决定住、究竟住。...

六种供养

又名六种供物,即吾人时常拿来供养佛菩萨的六种物品。   一、水,代表洁净平静,乃提醒世人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洁...

六种罗汉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   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证果,便想方...

六种决定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   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   二、生胜决定,...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   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二、为动...

六种巧方便

菩萨的六种善巧方便,即   一、随顺巧方便,即菩萨顺次教诫众生,令生信乐。   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萨先满...

六种俱生惑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嗔、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六八弘誓

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六波罗密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

六群比丘

佛住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之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六十二见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六十二见者: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

六十四梵音

如来的声音,有六十四种特别美妙的相,即:流泽声、柔软声、悦意声、可乐声、清净声、离垢声、明亮声、甘美声、乐...

内凡

指那些将要进入圣位的人。小乘以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则以十住以上之三贤位为内凡。...

内尘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分为内外二种,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缘之色声香味触为外尘,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

内我

执著身体之内有一个我。...

内典

指佛教的经典,佛教以外的叫做外典。...

内院

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内院名善法堂,弥勒菩萨常在这里说法。...

内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说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张万法唯心,心属于内,故叫内明。...

内界

1、众生的身心,分内外二界,身体是外界,心意是内界。   2、六界中,地水火风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识叫做...

内秘

内秘菩萨之大行,外现小乘声闻之罗汉相,如舍利弗等是。...

内煮

指在比丘房内所煮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缘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为外缘,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为内缘。...

内熏

众生心中,皆有本觉之真如,此本觉之真如熏习无明,使妄心厌恶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乐,此种情形谓之内熏。...

内宿食

与比丘同在一处和经过一宿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外空

观察内六根和外六尘皆无有我、我所。...

内外道

内道与外道。内道即佛教,外道指佛教以外之道。...

内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为外明,第五明为内明,五明兼备,谓之兼明。...

内外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和依报等为外境,自己的心法为内境,观察此内外二境而使之互融,入不二之妙,名内外不二门...

元妙

涅槃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元明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元品无明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引业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引果

众生所得的身体果报,可分为总别二种,其引生果报的主要成分为引果,引生果报的局部成分为满果,例如第八识的总报...

幻有

虚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幻身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幻垢

有情的身心,无实叫做幻,有恼烦叫做垢。...

分别

思量分别一切事理,如分别人我、是非、爱憎、善恶、美丑等等是。分别由妄心而生,真心则视一切皆如。...

分别识

即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分别起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和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惑障;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

分别智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

分证

又名随分觉,即随著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证悟。...

分证佛

菩萨没有完全把无明破尽,就没有完全证得佛,只有一部分证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证佛。...

分段生死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

分段变易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凡夫的生死轮回流转,有身分形段可见者;变易生死是三界外圣者的生死,已无...

六观音

1、显教的六观音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   2、密...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

劝诫

教人行善叫做劝,制止为恶叫做诫。如来的教法不离此二门,经藏属劝门,律藏属诫门,诸恶莫作是诫门,众善奉行是劝...

化土

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此中有净土和秽土的分别,如娑婆是秽土的化土,兜率是净土的化土。...

化生

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 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

化法四教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

化乐天

自己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化相三宝

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那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这叫化相三宝。...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天竺

国名,即今之印度。...

天乘

五乘之一。修行十善,乘之而生于欲界六天,若能加修禅定,便能乘之而生于色界无色界诸天,总名为天乘。...

天堂

天上的宫殿。凡所处的地方,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喻之为天堂。遗教经云: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天道

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

天人师

如来十号之一,六趣中的天与人,无不以佛为教师,故称天人师。...

天台

中国浙江省台州天台县之山名,隋朝时智者大师居于此山开一宗,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简称天台或台宗。...

天台宗

隋智者大师所立,因居天台山,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华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为主,明一心三观的...

天台八教

天台宗所立的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合称为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