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常见辞汇

八大地狱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

八大明王

八大金刚的别称。大妙金刚经所说八大菩萨现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刚手菩萨现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萨现身作两臂六头六...

八大菩萨

1、般若理趣经所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才发心转法轮菩...

八大自在我

指涅槃所含常、乐、我、净四德中之大我。此大我即如来法身,具足八种的大自在,故称八大自在我。   一、能示一...

八不净

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八不中道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显实

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来。...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

八正道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

八忍

四法忍和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

八识

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为八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兹列表说明如右:...

八识田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为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

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八识二无我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   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   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

八戒斋八种胜法

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特殊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

八种施

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八种谬

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八种法

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八种胜法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特殊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

八种别解脱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 一、修不净观,以去除外境的物质观念(色想); 二、接著去除内心的物...

八除入

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入。...

八胜处

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

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

八部鬼众

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华译食香鬼)、毗舍阇(华译癫狂鬼)、鸠盘荼(华译瓮形,啖人精气之鬼)、薛...

八福田

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和尚、...

八热地狱

又名八炎火地狱,即:一、等活,又名想地狱,狱中众生手生铁爪,互相嗔恨,怀毒害想,以爪相攫,或砍刺磨棒,作已...

八念

1、智度论说,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热闹,在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或修头陀行,夜于冢间树下坐,或作不净...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 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 二、苦法智,即断苦...

八福田

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和尚、...

八福生处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的人,视其福业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

八灾患

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火水风三灾是属于外灾,而此...

八妄想

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八游行

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八句义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八变化

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与八大自在我同义。...

八中洲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南赡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罗洲(华译猫牛)和筏罗遮末罗洲(华译胜猫牛...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因为都是规定尼众要恭敬和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后人...

八颠倒

凡夫的四倒和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槃,即无常乐...

八叶印

八叶莲花所开放的印相,亦即阿弥陀佛的图印。...

八叶院

即胎藏界的中台八叶院。...

八叶莲台

即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来,四方的八叶是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贤、...

八叶莲花

密教对须弥山的称呼。...

八叶肉团心

密宗叫人类的心脏做八叶肉团心,因为它的形状好像一朵合莲花。...

八位胎藏

婴儿在母胎中的八个时期。 一、受胎后七日间,叫做羯罗蓝,华译为凝滑。 二、受胎十四日后,形状如疮疤,叫做额...

八寒八热

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又名八寒冰地狱、即额浮陀、尼罗浮陀、呵罗罗、阿婆婆、呕睺睺、郁波罗、波头摩、芬...

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 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 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 三、...

八功德水想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八十种好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像王...

八十诵律

书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来灭后结集三藏的时候,优波离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诵出,故名八十诵律。...

八十一品思惑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嗔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

八万法藏

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之法藏。...

八万细行

这是大乘菩萨戒以外的微细行仪。...

八万威仪

大乘菩萨有八万之威仪。八万是八万四千之略,是形容数量很多。...

八万四千

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也常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真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

八万四千光明

谓无量寿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万四千的光明。...

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的烦恼。尘劳就是烦恼的意思。...

八万四千相好

观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九众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识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   2、指庵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

九恼

又名九难,或九横,即佛在此世间成道及在成道之后所遭遇的九种灾难。 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 ...

九经

即九部经。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的九部...

九界

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八解脱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

九结

九种的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于生死。九结者:爱结(贪爱)、恚结(嗔恚)、慢结(憍慢)、...

九病

寒病、热病、饿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九莲

九品莲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

九想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之不净观。 一、...

九僧

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

九漏

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小便处。...

九横

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 ...

九辩

九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余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

九有情居

简称九门、九居、九有。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

九世间

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间。...

九地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

九地九品之惑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九品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净土

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

九品觉王

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九品莲台

谓九品往生的人所乘坐的莲台。念佛人临命终时,西方圣众即持莲台来迎。行者之品位有九品,故莲台亦有九品之别。由...

九无学

九种的无学位。   1、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

九华山

山名,在中国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净肉

九种清净的肉,即 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 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 三、不疑,...

九类生

一、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如人、牛、羊、马等是;   二、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如...

九种食

一、段食,分分段段嚼碎而食,这是指寻常之食物;   二、触食,指六识接触可爱之外境时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

九种大禅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

九因一果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后一界是果。...

九山八海

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迥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

九显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后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显一密。...

九十六种外道

经纶中说,佛世时在印度总共有九十六种的外道。华严经说: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

十心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

十王

1、指阴间十王,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   ...

十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

十业

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

十号

佛有十种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十师

比丘受具足戒时的三师七证。...

十利

有种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定十利、精进十利、粥十利等等。...

十忍

十种的忍,忍是心住于真理而不动摇的意思。 一、音声忍,又名音响忍,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的道理; 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