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大般涅槃经后分

凡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罗译。又作大般涅槃经荼毗分、大涅槃经后译荼毗分、涅槃经后分、阇维分、后分。叙述佛入灭前...

大般涅槃经疏

凡三十三卷。隋代灌顶撰。又作南本涅槃经疏、涅槃经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以天台教旨解释南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集解

凡七十一卷。梁代宝亮等撰。又作大般涅槃经义疏、大般涅槃疏、涅槃经集解。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内容集录诸家...

大曼荼罗

(一)密教以五大所成的佛菩萨之法体,或以五大之色彩绘佛菩萨相好具足之尊体。所谓五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大寂定

又作大涅槃、大灭度。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即远离有为、生灭等诸法,而居于究竟空寂之大寂静。以其体量...

大庾岭

为通往岭南的五条要道之一。位于江西大庾县南,广东南雄县北。古称塞上。汉武帝遣庾胜兄弟征伐南越,庾胜据守此岭...

大教网

指如来之教法。如来之教法能救沉沦于生死大海之人,故以网譬之。旧华严经卷五十八(大九·七七三下):“张大教网...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

全一卷。南朝梁武帝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九。系驳斥范缜之神灭说;因当时宜都太守范缜作“神灭论”一...

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

全一卷。南朝梁武帝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十。南北朝时,学人以心神为研究主题之一,然当时宜都太守范...

大梵天

梵名 Mahābrahmā-deva,巴利名同。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全一卷(或二卷)。略称问佛决疑经。今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叙述佛于灵山时,拈花微笑而付嘱大迦叶禅法之事...

大梵寺

(一)位于广东曲江县。乃刺史韦宙请六祖说法之处。唐开元二年(714),僧宗锡建,始称开元寺。后改称大梵寺,...

大梅

即浙江鄞县大梅山。位于鄞县东南四十公里,以山上有大梅树,故名大梅。唐贞元十二年(796),马祖之法嗣法常,...

大理国经幢

位于云南昆明古幢公园内。又称地藏寺石幢、梵文经幢。俗称古幢。幢高八点三公尺,由石所造,呈七层八角棱形。第一...

大圣

梵语 mahā-muni,巴利语同。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

大众部

梵名 Mahāsavghika,巴利名 Mahāsavghikā。音译莫诃僧祇尼迦耶、摩诃僧祇部,略称僧祇...

大统

魏晋时期之僧官职称。据隋书百官志第二十二载,北魏、北齐时曾于昭玄寺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以统理众...

大船师

佛之德号。因佛能引导众生渡生死大海,故称大船师。涅槃经卷二十一(大一二·四九○上):“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

大庄严经论

凡十五卷。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又作大庄严论经、大庄严经、大庄严论、庄严论。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册。系广集佛...

大欣

(1284~1344)元代临济宗大慧派禅僧。江州(江西九江)人,俗姓陈。字笑隐。幼年出家于本郡之水陆院。及...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凡三卷。又作方广灭罪成佛经、大通方广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上卷叙述佛向娑罗涅槃之途中,为十方菩萨宣说...

大通智胜佛

大通智胜,梵名 Mahābhijā-jānābhibhū。又作大通众慧如来、大通慧如来。即出现于过去三千尘...

大通结缘

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往昔三千尘点劫以前,大通智胜佛出世,宣说妙法莲华经。此佛曾为其出家之十六子讲说法...

大通禅师语录

凡六卷。全称佛德大通禅师愚中和尚语录。又作愚中和尚语录、草余集。日僧愚中周及(1323~1409)撰。收于...

大胜金刚

总摄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之菩萨。此尊一身兼具三十七尊之妙用,顶上放金刚威怒光明,左右第一手各结智拳印,左第二...

大报恩寺

位于江苏江宁县城(南京)之南,寺址在古长千里。晋太康年间,有信士得舍利于长干里,乃建本寺,当时称为长干寺。...

大悲

梵语 mahākarunā,巴利语同。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

大悲弓

悲与智为两两成双之法门,故配以左右手。大悲主静德,配于左手;大智主动德,配于右手。又以大悲配于弓,以大智配...

大悲心陀罗尼经

梵名 Mahākārunikacitta-dhāranī。全一卷。唐代伽梵达磨译。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

大悲水

以大悲咒加持之净水。一般佛子咸信饮用此水,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又据大日经疏卷三载,水以滋润万物...

大悲咒

梵名 Mahākārunikacitta-dhāranī。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

大悲定

梵语 mahākarunā-samāpatti,巴利语同。又作大悲三昧。即含藏大悲功德之禅定,乃佛菩萨之悲...

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

梵名 Mahātantrarāja-māyākalpa,或 Hevajra-dākinījāla-samb...

大悲者

具有大悲心之菩萨。即指观世音菩萨。[请观音经](参阅“观世音菩萨”6953) p861...

大悲胎藏

指一切行法皆须由大悲培育,有如胎藏。亦即肉团心所具之菩提理性,依大悲之万行而生长发育,犹如母胎内之子。[十...

大悲普现

指观世音菩萨为应各类众生之根机,而示现三十三种相。(参阅“三十二应”511、“三十三身”513) p861...

大悲菩萨

指观世音菩萨。大悲之名,虽通于诸佛菩萨,然此菩萨为慈悲门之主,故特称之。[请观音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定善...

大悲万行

起大慈大悲之心,普为无量之佛事,称为大悲;三密妙行等之行,称为万行。又以“拔苦”为大悲之义;而于“大悲”二...

大悲经

梵名 Mahā-karunā-pundarīka。凡五卷。北齐那连提耶舍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记载...

大悲坛

即指密教之胎藏界曼荼罗。又作大悲胎藏曼荼罗、大悲曼荼罗、悲生曼荼罗。坛,梵语 mandala(曼荼罗)之意...

大悲忏法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

大悲阐提

又作有性阐提。阐提,原指断除善根、永不得成佛之根机。大悲阐提则谓大悲菩萨起大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发愿度尽众...

大惠

(1564~1636)明代僧。又作大慧。浙江仁和人,俗姓邵。字灵源。壮岁即四处参访名德,精研法相唯识之学。...

大智度论

梵名 Mahāprajāpāramita?astra。凡一百卷。为印度龙树菩萨着,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智...

大智度论抄

凡二十卷。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原书内容已佚失,仅余序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出三藏记集卷十。...

大智度论疏

原为二十四卷,今仅存七卷。北周僧慧影撰。本书卷十四、卷二十一,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四册;卷一、卷六、卷十五、卷...

大焦热地狱

大焦热,梵名 Pratāpana,巴利名 Patāpana。又作大热炙地狱、极热地狱、釜煮地狱。为八热地狱...

大善地法

梵语 ku?ala-mahā-bhūmikā dharmā。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与一切善心相应而俱起...

大善见王

大善见,梵名 Mahā-sudar?ana,巴利名 Mahā-sudassana。印度太古之王。即释尊之前...

大善知识

指大有德之善知识。即教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之善友。(参阅“善知识”4884) p857...

大菩提

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由断碍解所知...

大菩提幢

指以象征定、慧之左右二手所作“虚心合掌”之密印相。此印相系“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大菩萨

指深行之菩萨。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下):“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又发自利利他之愿心,...

大菩萨藏经

梵名 Mahāyāna-pitakasūtra。凡二十卷。唐代玄奘译。为玄奘西行求法返国后最先译出之经。内...

大华寺

位于云南昆明大华山。元代僧玄鉴(1276~1313)所建。有石碑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缥缈楼及大悲宝阁等建...

大隋劫火

禅宗公案名。大隋法真禅师以劫火起而破坏大地为因,论究了脱迷悟凡圣相对之妄执而主张人人本具灵性。碧岩录第二十...

大隋乌龟

禅宗公案名。又作大随乌龟、大隋龟话。大隋,指唐代之大隋法真禅师。此则公案乃大隋法真藉乌龟来接化学人之机缘语...

大阳家风

禅宗公案名。为大阳警玄与僧之问答语句。大阳,指宋代曹洞宗之大阳警玄禅师。禅林类聚卷七(卍续一一七·四六下)...

大雁塔

乃我国名塔。原十层,今存七层。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初名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依玄奘之...

大雄

梵语 mahā-vīra。为伟大之英雄之意。为佛之德号。因佛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法华经从地踊...

大集月藏经

凡十卷。隋代那连提耶舍译。即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略称月藏分、月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为大方等大集经之后分...

大集部

大乘经五大部之一。乃藏经之分类名。指大方等大集经及其别出之各支派经典而言。有关其部帙,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列出...

大集经

凡六十卷。北凉昙无谶等译。全称大方等大集经(梵 Mahā-sajnipāta-sūtra,藏 Hdus-p...

大云寺

(一)位于甘肃武威县东北。前凉王张天赐时所建。原名弘藏寺,后改天赐庵,武则天称帝,令全国供奉大云经,改天赐...

大云轮请雨经

梵名 Mahā-megha-sūtra。凡二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大云轮经、请雨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

大黑天

大黑,梵名 Mahākāla,音译摩诃迦罗、莫诃哥罗、嘛哈噶拉。又作大黑神、大黑天神、摩诃迦罗天。乃佛教...

大传法院

乃日本新义真言宗之大本山。通称根来寺。位于和歌山县那贺郡岩出町。大治五年(1130),觉鍐于高野山建传法院...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梵名 Mahā-sthāma-prāpta,音译摩诃娑太摩钵跢。意译作“得大势”、“大精进”。略称...

大势佛

如来之德号。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故称大势佛。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九中):“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

大圆镜智

梵语 ādar?a-jā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

大圆觉寺

位于韩国京城庆幸坊之古寺。创建于朝鲜世祖九年(1464)。十一年,建立十三层窣睹婆,内置佛陀分身舍利、新译...

大坛

为密教道场中心之本坛。即选择与悉地相应之地,开掘、除去秽物,埋置五宝、五药、五谷、五香等,其上再覆以净土造...

大愚三拳

禅宗公案名。又作临济大悟。大愚指唐代之高安大愚禅师,三拳指临济义玄击打大愚肋下三拳。此公案为临济义玄大悟之...

大意

(一)指经论之大体纲要。即一部经论中,初分大意,谈教起因由及其纲要;次有题号,解释名题;后始入文解释。摩诃...

大意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大意”为童子之名,系佛陀过去世前身之一。本经内容叙述大意童子...

大慈大悲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

大慈寺

位于四川成都。古称震旦第一丛林。创建于唐代,玄宗赐额“大圣慈寺”。多次毁于兵火,今所存者为清代之建筑。 p...

大慈恩寺

位于西安城南之古寺。又称慈恩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治(高宗)为报其母文德皇后之慈恩,故于进昌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凡十卷。唐代慧立撰,彦悰增补。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全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略称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藏法...

大爱道比丘尼经

梵名 Mahā-prajāpatī-bhiksunī-sūtra。凡二卷。译于北凉,译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

大经

各宗派所指之大经各异,于天台宗,多指大涅槃经;于净土宗,乃指大无量寿经,对此而言,小无量寿经(即鸠摩罗什译...

大义

(745~818)唐代僧。衢州(浙江)须江人,俗姓徐。二十岁出家,受具足戒。参谒洪州马祖道一,嗣其法。后住...

大义渡

指黄檗希运禅师为母引导之故事。黄檗,闽人,幼年出家,其母哀念而失明。黄檗参礼百丈,得悟后归省,母子虽相见,...

大圣世尊

为佛之尊号。佛为圣中之极、举世之尊。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二○上):“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

大圣寺塔

位于江西信丰县城内孝义坊祝圣寺后。因于塔上发现木雕像铭文“大圣寺”而得名。此塔高约五十公尺,共九级六面。三...

大顿悟师

指东晋僧道生(355~434)。因道生发表顿悟成佛说,引起佛教界长期之论诤。其后,产生大顿悟义与小顿悟义之...

大鼓

梵语 dundubhi。法器之一。又称太鼓。即诵经、梵呗时所用乐器之一。印度自古即用之,有部目得迦卷八载,...

大僧

沙弥仅受持十戒,称为小僧;相对者,受持具足戒之比丘,则称为大僧。又日僧最澄于显戒论卷中“开显大乘大僧篇”与...

大僧正

为我国古代僧官之最高位者。僧纲之最高阶位分为三种,三种中最上位之职位,称为大僧正。梁武帝普通六年(525)...

大梦

比喻生死之境界。往生论注卷上(大四○·八二八中):“长寝大梦,莫知悕出。” p876...

大种

梵语 mahābhū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即:地大(梵 prthivī-dhātuh)...

大精进菩萨

大精进,梵名 ?auraya,音译输罗野。又称勇猛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微细...

大纲

即根本要义。法门之大义,譬如网之大纲;委细之教义,则譬如网之细目。法华玄义卷十(大三三·八○○中):“唯论...

大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旨在利济孤魂。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宋时有不动上师,人称甘露大师,居于四川蒙山,曾为普济幽灵,...

大德

梵语 bhadanta,巴利语同。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

大德寺

为日本京都佛教名胜之一。山号龙宝山。乃日本临济宗大德寺派之大本山。正中元年(1324),宗峰妙超(大灯国师...

大庆喜心

指净土行者由于弥陀以大悲摄取而产生之大欢喜心。即深信弥陀之摄取一切众生,凡愿往生者,纵业未了,亦得蒙佛接引...

大慧

(一)谓佛陀之大智慧。 (二)为梵语 mahāprajā 之意译,音译摩诃般若。[三论玄义卷六上](参阅“...

大慧宗杲

(1089~116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俗姓奚,宣州(安徽)宁国人。十七岁,出...

大慧派

为我国禅宗临济宗杨岐派之一支,开祖为大慧宗杲(1089~1163)。宗杲自杨岐派第三世之圆悟克勤得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