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光大辞典

勾当

又作句当。源于我国,后为日本真言宗、天台宗之僧官名。隶属别当,专掌寺内庶务之职。[文献通考卷一○九王礼考、...

(一)梵语 sādhya。指教导众生,使其转化改变。即普通所谓之教化、劝化(劝入正道)、化导、化益(利益教...

化人

梵语 nirmitaka。指经由神通力所变化显现之人。如佛、菩萨及鬼畜等,以神通力所化现之人。盖佛、菩萨、...

化土

梵语 nirmānaksetra。乃佛为初地以前菩萨、二乘及凡夫所方便示现之国土。又作变化土、应化土、方便...

化主

(一)教化之主。即指释尊。与“能化”、“教主”为同义语。菩萨戒义疏卷上(大四○·五七○下):“一标化主,大...

化他

教化他人。“自行”之对称。为“利他”之同义语。谓佛菩萨等教化众生,使之离恶向善。(参阅“自行”2521) ...

化他寿

“自证寿”之对称。西方无量寿佛之无量寿,可以无限地度化众生,故称化他寿。(参阅“自证寿”2536) p13...

化生

梵语 upapāduka,巴利语 upapā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

化地部

梵名 Mahī?āsaka,巴利名 Mahijsāsaka。音译为弥沙塞部。又称正地部、教地部、大不可弃部...

化色

佛菩萨为方便教化各类众生,遂以神通力变作种种之形体,称为化色。 p1324...

化行

化教与行教之并称。又称化制。应众生之根性能力而教化,令知因果道理与邪正差别之教法,称为化教,为实践定、慧之...

巴丹阇梨

梵名 Patajali。为纪元前二世纪之印度文法学者。又译作槃达阇里、钵头社攞、巴丹阇梨。著有摩诃巴夏(梵...

化身

梵语 nirmāna-kāya。乃佛为利益地前凡夫等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一)二身之一,与法身或真身并...

化法

“化仪”之对称。谓如来所说法门之教旨。天台宗称藏、通、别、圆四教为化法四教,譬如药味,而以化仪譬如药方。[...

化法四教

天台宗之判教学说。谓佛陀教化众生之教法内容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等四种,与化仪四教并称为天台八教。分言之...

化前

净土家依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序分义所载,谓佛陀说观无量寿经前之诸教法为“化前”。天台宗则谓佛陀说法华经前之诸教...

化城寺

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之九华山。九华山为著名的地藏菩萨之道场,本名九子山,唐代李白为更今名。山有九峰,壁立千仞...

化城喻

法华七喻之一。化城,梵语 rddhi-nagara,指变化之城邑,比喻二乘之涅槃。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有...

化度寺

位于长安(陕西西安)朱雀街义宁坊南门之东。原为隋尚书左仆射齐国公高颎之住宅。开皇三年(583),高颎舍宅为...

化度寺碑

唐碑,即化度寺之僧邕禅师之舍利塔铭。碑建于贞观五年(631),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书法如直木曲铁。其碑石...

化宫殿

为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左手之一所持之物。其手称化宫殿手、宫殿手、宝殿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大二...

化教

指以理为本之教。南山律宗判佛教为化教与制教(又作行教)二大别,故称化制二教或化行二教。化教意谓应众生之性质...

化现

指化现形像。即佛、菩萨为救度众生,变化成种种形像,示现于此一世间。(参阅“权化”6891) p1327...

化疏

(一)指劝化本上记明劝化旨趣之疏。为禅林化主于行走劝化时所持者。[禅苑清规卷五] (二)化,火化之义。化疏...

化仪

谓佛陀化导众生之形式方法。教化众生之经典内容,称为化法。化法有如药味,化仪有如药材,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方可...

化仪三宝

四种三宝之一。又作化相三宝。大乘以诸佛三身为佛宝,六度等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以丈六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

化仪四教

天台宗所立。谓佛陀教导众生之方式有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等四种,与化法四教并称为天台八教;八教与五时即...

化乐天

梵名 Nirmānarati-deva,音译作尼摩罗天、维那罗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乐天、不憍乐天、乐无...

化缘

(一)指教化之因缘。以众生有受教之因缘,故佛、菩萨即现世说法,待因缘尽,佛、菩萨则入灭。[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化坛

又作涅槃台。即火葬之际,安置遗骸,以供焚烧之台。[敕修百丈清规卷三、禅林象器笺卷一] p1328...

化应身四句

佛为救度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变现为佛形者,称为应身;变现为异形者,称为化身。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列举出四种...

天使

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正法念处经卷十九举出老、病、死等三...

午供

(一)指于午前所上之佛供。(参阅“佛供”2631) (二)指僧众午斋。午斋,即午餐。昔于僧堂里,早餐食用稀...

友情

指慈悲之慈。相当于佛教用语“弥勒”(梵 maitrī)一词,此语乃由 mitra(友)字变化而来,即俗谓之...

反出生死

七种生死之一。为摄大乘论师所立。谓众生若发心修行,弃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而至涅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

反抄

谓反着袈裟,即衣服从前面反翻于右肩上。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大五四·二一五上):“屏私执务,随意反抄。若对尊...

反俗

指还俗。即谓僧侣还为俗人。大宝积经卷八十八载(大一一·五○七上):“诸比丘言:‘(中略)我等不能修得此法,...

反流四位

大乘起信论于始觉之始终,立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等四位,此四位乃反流还灭(反无明生死之流,归于真如寂...

反照

日悬西山而反照东方,称为反照。以此譬喻鉴往古之事,又喻穷明自心之本源。仁王经菩萨教化品(大八·八二七下):...

反魂香

又作返魂香。闻此香能返死回生,故有此称。据汉书东方朔十洲记载,武帝征和三年(90 B.C.)月支国献反魂香...

壬生狂言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壬生大念佛。系日本京都壬生寺举行之无言剧。本为正行之念佛(融通念佛),后来于正行之外创立...

梵语 deva-loka。音译作提婆。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指在迷界之五趣及六趣中...

天人

又作天众。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众生。据经典记载,天人欢喜赞叹佛事,奏天乐,...

天人不动众

指极乐净土之大众。极乐净土实无天人之存在,然以顺应他方世界之故,存天人之名。其大众实乃一生补处菩萨,为证得...

天人五衰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天人,于寿命将尽时所表现之五种异像。通常分大小二者。大五衰相为:(一)衣服垢秽,谓诸...

天人致敬愿

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七愿。又称人天致敬愿。即誓愿凡闻弥陀之名号即心生欢喜者可得诸天及世人等之尊敬。魏译无...

天人师

梵语 ?āstā deva-manusyānāj,巴利语 satthā deva-manussānaj。音...

天人散花尸上

指天人散花于其故身。据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载,有一天人,其故身于生时孝顺父母,忠信事君,敬奉三尊,复能禀承师...

天上

为六道之一。住于欲界(性欲、食欲较强烈者所居之世界)、色界(已离欲望,无男女之别,且无言语之世界)、无色界...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巴利语 aggo''''ham asmi lokassa。略称唯我独尊。为释尊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

天口

指火。古代印度婆罗门之法以火为天之口,火烧供物,香气上达而诸天得食。此系密教修护摩供之由来。百论疏卷上之中...

天女

梵语 devakanyā。音译作泥缚迦你。指欲界天之女性。色界以上之诸天无淫欲,故亦无男女之相。 p133...

天女形

佛像形态之一种。为面容慈悲,呈女性丰丽之姿的菩萨与天部(如辩才天、吉祥天)。 p1335...

天女散华

据维摩经观众生品载,天女散华(花)于诸菩萨及舍利弗等,然以舍利弗等尚未泯绝思虑分别,故天华不着诸菩萨,仅著...

天子

(一)谓于人中为王,而蒙诸天护持者。此乃前世修中、下品之十善所得之果报。金光明经卷三(大一六·三四七上):...

天子魔

梵语 deva-putra-māra。四魔之一。全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又作天魔。即住于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及其眷...

天弓

为虹之异名。又作帝弓、天帝弓。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三下):“双眉皎净,似天帝弓。”[玄应音义卷二十一]...

天中天

梵语 devātideva,巴利语同。谓诸天中之最胜者。又作天人中尊、天中王。为佛尊号之一。以释尊诞生之后...

天王如来

(一)提婆达多比丘未来成道时之佛名。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所说,提婆达多犯五逆罪,堕无间地狱,佛陀告诸菩萨及天...

天主

(一)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参阅“大自在天”783) (二)指帝释天。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

天主三目

谓大自在天之面上具有三目。其排列不纵不横,恰如悉昙字 (i,伊)之三点,乃以之与伊字三点共喻指涅槃之法身、...

天仙

梵语 devarsi。泛指天人与神仙。据理趣分述赞卷中谓,五趣之极,称为天;人而有神德者,称为仙。 p13...

天台九祖

指天台宗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北齐慧文、第三祖南岳慧思、第四祖天台智顗、第五祖章安灌顶、第六祖法华智威、第...

天台九祖传

全一卷。南宋沙门士衡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记述天台宗九世祖师之传记。九祖即:高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慧文...

天台八教大意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略述天台教判化仪、化法等八教之大纲。先将化仪四...

天台三生

天台家以种、熟、脱等三阶段表示佛道成就之相,称为天台三生。种,即下种,谓初种成佛得道之种子。熟,即调熟,谓...

天台三教

指天台判教中之三教。(一)大纲三教。乃天台宗化仪四教中,秘密教以外之顿教、渐教、不定教。此三教收摄法华经应...

天台大师

(538~597)乃智者大师之别称。荆州华容(湖南华容)人,俗姓陈。字德安。名智顗。十八岁出家于湘州果愿寺...

天台小止观

全一卷。又称童蒙止观。天台大师智顗撰。系相对于十卷摩诃止观(大止观)而名。本书仅以一卷之小册说示止观法门之...

天台山

位于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佛霞岭山脉东北端。又称天梯山,或称台岳。以山形如八叶覆莲,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

天台五悔

指天台家依五门顺序修灭罪法之行事。此五法于昼夜六时修之,称为六时五悔。乃智顗依弥勒问经、占察经、普贤观经等...

天台五时

天台智者大师将如来之一代圣教,用太阳照物之比喻,分判为五时,称为天台五时。据天台四教仪载,如来于成道最初,...

天台四相承

天台宗有三种相承、四种相承之说。四种相承即:(一)圆顿戒相承,指大乘菩萨戒之传承。(二)止观业相承,指天台...

天台四教

指天台宗之判教。天台宗之教相判释,有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类:(一)佛说法之内容(化法),分为藏、通、别、圆...

天台四教仪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

天台四教仪集注

凡三卷(一说十卷)。元代蒙润撰。略称四教仪集注。本书依据山家派正义,详释天台四教仪,释义精密,繁简得当,为...

天台四教仪集解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从义撰。又作四教仪集解、四教集解、天台四教仪科解。阐解谛观之天台四教仪。今收于卍续藏第...

天台四释

天台宗智顗大师解释法华经所用之四种方法。又作天台四大释例、四大释例、四种消释、四种消文。即:(一)因缘释,...

天台宗

又作法华宗、天台法华宗、台宗、圆宗、台家。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六朝时,智顗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

天台宗全书

凡二十五册。日本天台宗典刊行会编纂。系日本撰述之天台宗宗典之丛书。其内容搜罗甚广,包括中、日天台文献之注释...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说明天台宗所传佛心印“性具性恶”之法,并破斥禅家...

天平写经

指日本天平年间之写经。又为奈良朝时代写经之总称。此时之写经,大多于写经所中制作完成。官设写经所之创始情形不...

天目山

位于浙江临安县西北,与安徽省境衔接。古称浮玉山。山有两目,东天目位于临安县西北约二十九公里处,高一五二○公...

天吉祥

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僧。约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至太平兴国寺,参与日称三藏之译场。四年于苏州补苗振...

天地八阳神咒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乃疑伪经之一。系载佛说此经之名义,及读诵受持此经之福报与功德,并...

天地镜

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比喻仁王经为照天地实相之明镜。与“护国珠”同为仁王经之譬喻。[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仁...

天有

七有之一。谓依过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现在之天界乐果。以其果报存在,故称为有。[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大毗婆沙...

天耳

色界诸天人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能闻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粗细等一切音...

天耳通

梵语 divya-?rotra-jāna-sāksātkriyābhijā。五通之一,六通之一。谓以天耳缘...

天耳智

梵语 divya-?rotra-abhijā。指天耳与识相应之智慧。与“天耳通”同义。(参阅“天耳通”13...

天行

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

天衣

(一)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重六铢。即谓天人之衣重量甚轻之意。 (二)指羽...

天衣拂千岁

表示时间长久之譬喻。大智度论卷五载,譬如有座四十里之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年持细软衣一拂拭,至石山尽净,而劫...

天衣派

梵名 Digambara。又作裸体派、空衣派、空衣外道、露形外道。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西元一世纪时形成。主...

天衣无缝

天衣乃指天人所穿着之衣服,其重量极轻,且天愈高,衣则愈轻。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大二五·三一○下):“色界天衣...

天邪鬼

乃毗沙门天腹部之鬼面名。本名为河伯面、河伯,或海若,皆为水神之名。后世将毗沙门天足踏之异形鬼称为“耐薰”。...

火

指木火箸。又作火栝。菩萨誓愿度尽一切众生,倘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若众生未度尽,而自先成佛者,即如以木火箸取...

天狗

我国称彗星、流星之类为天狗,印度则将彗星称为忧流迦(梵 Ulkā),故正法念处经卷十九畜生品之注,以梵语忧...

天竺

(一)印度之古称。又作天笃、天督、天毒、身毒。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

天竺九仪

印度古代九种致敬之礼法。即:(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