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中国佛教

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二卷(或作一卷),中国北魏释昙鸾(476~542)撰。   《往生论》系公元五世纪时,印度世...

安乐集

《安乐集》,二卷,唐道绰(562~645)撰。道绰是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一说是并州晋阳人),原来学涅...

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九卷,清彭希涑撰。彭希涑是彭际清(1740~1796)之侄。际清乃素服儒风、兼修净行的学者...

法宝坛经

《法宝坛经》,唐慧能说,法海集记。现行本有四种:一、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晚近在敦煌石室所发见的写本(现藏...

宗镜录

《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延寿(904~975)集。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

碧岩录

《碧岩录》,十卷,是佛果圆悟禅师(1063~1135)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住持湖南澧州夹...

灯录

灯录即传灯录,是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记载,譬如灯火相传,展转不绝,所以叫传灯录。   灯录之作,通途传说起源...

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宋释道原撰。本书叙述天竺佛、祖以迄中国禅宗的传承世系,记载佛祖付法因缘和著名禅师机...

原人论

《原人论》,一称《华严原人论》,一卷,唐宗密撰。此论依《华严》的宗旨,推究人的本源。卷首有宗密的自序,总叙...

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二卷(一作四卷),唐宗密撰,原是宗密自撰的《禅源诸诠集》的序文,后来单行。   宗密初...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是法藏晚年写的一部贤首宗的观法著作。据他说是备寻三藏教...

四分律行事钞

《四分律行事钞》,具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唐释道宣(596~667)撰。作者为律学南山宗的创始...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南海寄归传》,四卷,唐义净撰于南海室利佛逝。义净(635~713),齐州(今山东...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五十卷,梁代释宝唱等集。释宝唱俗姓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出家为僧祐的弟子,住庄严寺...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隋慧远(523~592)著。原来有五聚,二百四十九科,分为十四卷,现存本只有四聚(缺第五杂法...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释道世撰。释道世字玄恽,当时因为避免和唐太宗同名(世字),所以通用玄恽这个名字。他俗...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七卷,宋代平江景德寺释法云(1088~1158)编。法云字天瑞,自称无机子。俗姓戈,长洲人...

翻梵语

《翻梵语》,十卷,撰者不详。这部书是唐代从中国流传于日本。考日本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著录有此书,未记...

悉昙字记

《悉昙字记》,唐山阴沙门智广著。据本书前叙说,南印沙门般若菩提携带陀罗尼梵夹自南海来朝五台山,与智广相遇。...

教乘法数

《教乘法数》四十卷,明会稽沙门圆瀞集。释圆瀞字心源,身世不详。他早年曾在杭州天竺寺从天台宗雨翁受学,明宣宗...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三卷,北宋释道诚集。道诚的生平不详。从他著书上的记载看,可知他是宋咸平景德年间(998~10...

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三卷,简称《僧史略》,宋代释赞宁(919~1001)撰。赞宁在吴越国时代,已以戒律、博学知...

释迦谱

《释迦谱》,五卷,释僧祐于齐代编撰,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古的一种。此书撰述的用意在显明觉(佛的)应(见《...

付法藏因缘传

《付法藏因缘传》也称做《付法藏传》,或《付法藏经》,六卷。各经录原来题作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

七系付法传

《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3)就他所得的印度佛教密宗主...

佛祖统纪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现行本缺十九、二十两卷),宋释志磬撰。志磬号大石,天台宗僧,尝住四明(今浙江鄞县)...

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或作《开皇三宝录》,简称《三宝纪》、《长房录》,十五卷,隋代费长房撰。长房是蜀郡成都(今四...

僧传

僧传是记载古来对于中国佛教有贡献的僧人传记的总称。   僧传的撰作,最早为个别僧人的传记。其次是同一类别僧...

高僧传

《高僧传》,或作《梁高僧传》,十四卷,梁释慧皎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误题作释僧祐撰,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

续高僧传

《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三十卷,唐释道宣(596~667)撰。《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重出二部,一部...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   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简称《明高僧传》,八卷(清藏作六卷),明代释如惺撰。如惺号幻为,为天台宗真清的弟子,复从千...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略称《尼传》,四卷,有序。中国梁代宝唱撰,是晋、宋、齐、梁四朝著名的比丘尼六十五人的传记。 ...

居士传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际清编,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间在家奉佛的人士(限于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

历游天竺记传

《历游天竺记传》,一称《法显传》,或称《佛国记》,一卷,晋法显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撰。法显,平阳郡...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亦称《西域行传》,十二卷,唐玄奘编译,辩机缀文。成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6...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是公元691年唐代高德义净在南海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时的作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十卷,唐慧立本,彦悰笺,成于武周垂拱四年(688)。本传详述唐玄奘...

弘明集

《弘明集》十四卷,梁释僧佑(445~518)撰(僧祐行事见本书僧祐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僧祐自撰《...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这是继承、并扩大梁僧祐《弘明集》而作的书。在《旧唐书经籍志》里...

集古今佛道论衡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唐代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本书在《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但《宋高僧...

辩正论

《辩正论》,八卷,唐沙门法琳著。据贞观十三年法琳自述,他在武德四年(621)仲冬月得到清虚观道士李仲卿所制...

佛典音义

佛典音义,是汇集解释佛教经典中难读难解的字音和字义的著述。它产生的来源有二:首先是为读习佛典的需要。中国译...

经录

经录,即佛教经籍的目录。称众经录、内典录、释教录、法宝录等。经录的起源甚早。自后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经典的...

出三藏记集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梁代释僧祐(445~518)撰,是现存最古的三藏目录和译经文献并传记的撰集。后世经...

开元释教录

《开元释教录》,略称《开元录》,二十卷,唐代释智昇撰。智昇生平事迹不甚详明。他精通律学,擅长文史。曾于唐玄...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简称《至元录》,十卷,元代释庆吉祥等撰。   至元年间,元世祖见西僧经教与汉僧经教音...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四十八卷,明释智旭于崇祯八年至永历八年(公元1635~1654)编撰。宋、明以来有关藏经提要...

二执

二执,即我执和法执,又称人法二执,或生法二执。这是两种错误的执见。执有常一自我的实体,叫做我执。执诸法皆有...

三藏

经律论三藏是佛典的总称,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弟子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故称三藏。精通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

三科

三科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佛教中对于宇宙万有的广略不同的三种分类,其中最略的是蕴,最广的是界,酌中的是...

三惑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

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故称初法...

五明

五明(具称五明处),是印度古代的五类学术,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其内容如《西域记》卷二说:声...

南三北七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师总结当时各家对于佛教所有教判之说的总称。中土判教的起源,凡有两方面:其一,佛教传来,...

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

佛性

佛性、如来藏、如、法性、实际,皆同一性,只是就能知与所知诸法的不同分位,立不同的名称。在众生数上称佛性、如...

佛土

佛土在经论中有时也叫做佛刹、佛界、佛国、净刹、净界、净国、净土等。随着大乘教义的开展,佛不仅在本世界有,而...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一个根本出发点。这个概念在初期大乘经如《宝积迦叶会》、《无量寿经》等中...

教判

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的叫做教判。...

结使

结使,也简单称为结,它是一类能够束缚众生的心、结集生死,而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   从典籍上看,...

格义

格义是此土初期的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佛典的方法。据《出三藏记集》(卷五)所载慧叡撰的《喻疑》中说:汉末魏初...

言教二谛

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谛)相对立名,它是三论宗学说特点之一。   三论宗人承印...

四重二谛

四重二谛,是将真俗二谛开显为四重,在中土各宗中,三论宗和慈恩宗都有四重二谛说。三论宗的四重二谛,是就真俗二...

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是三论宗理论与观行的中心。三论宗的根本圣典,是龙树论师所造的《中论》(也叫作《中观论》)。但是龙树...

三宗

佛教教派有关三宗的论说很多,本文介绍的是指南北朝宋、齐时代名士周颙所立的三宗。周颙是个佛教学者,信仰佛教,...

六家七宗

一、总 说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纭不一。姚秦鸠摩罗什门下沙...

念佛

念佛,是忆念所归依的无上正觉者之意。在修持上,用这样一心忆念佛、明记不忘的法门,就可以达到正念现前。早在《...

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念佛的一种方法。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的心情安静和急切的意义。第一会是 ...

四悉檀

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

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一作法华本迹十妙不二门,是天台宗显示十种不二妙理的义门。天台智顗在所说《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曾开示...

性恶

性恶是天台宗阐释性德的理论。它主要说明:恶是性德本具,了达恶即法性,就能妙用无染。   性恶说的明确提出,...

性具

性具是说性具善恶,一说性具十界,一说性具三千,是天台宗的理论。   性具的说法,创始于隋代智顗。他在《观音...

别理随缘

别理随缘,又称但理随缘,或一理随缘,是阐释天台四教中别教所显的真如也有随缘义,是天台宗山家一派的学说。  ...

看话禅、默照禅

看话禅、默照禅是宋代临济宗和曹洞宗两种不同的禅观法门。看话禅是临济宗大慧宗杲所倡导的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历...

六相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是华严宗重要教义之一。这种教义的特点,表达了一切事物,圆通...

十玄

十玄,又叫作十玄门,是贤首宗重要的学说。贤首宗人为显示法界圆融、事事无碍、相即相入、无尽缘起的玄义,立此十...

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是贤首宗的教相判释。贤首宗人为表明自宗在佛教当中的位置,依自宗的宗义把释迦如来一代所说的教法分别...

性起

性起说是贤首宗最精彩的理论。贤首宗说法界缘起,以法界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互相融通而成一大缘...

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具足说应当是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是贤首宗基于华严经的义旨而建立的。唐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华...

法界观

法界观是贤首宗的观行法门。贤首宗标立法界缘起论,而正修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观法即是法界观。换句话说:法界观为...

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小深浅评判的用语。判教就是各宗对整个佛教总的看法和分判,...

三类境

三类境是慈恩宗关于辩认一切境相(唯识四分中的相分)的学说。三境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它的名义和性质,如《...

唯识四分

四分是唯识家为阐明诸识作用的各方面,根据唯识义理来区分的。四分是: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

四智

四智,具云四智相应心品,又简称四智心品,意即与四智相应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种德能,亦即佛的四种智慧,...

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

五种姓

五种姓是梵语的译文,原又为五类的种属或族姓。因为属于某个种族的人必然具有某个种族的性质,所以种姓和性质这两...

南山三观

南山三观,是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开创四分律宗中所立的三种观法:一、性空观,二、相空观,三、唯识观。这三种观法...

化制二教

化制二教是南山律宗对于教相的判释。该宗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区分作化制二教。化教是说如来教化众生令得禅定及智...

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

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即别解脱律仪。佛教七众弟子,由出离心为发起,经过一定的仪式,誓愿受持佛所制七众戒的某一种,在记忆...

金胎两部

一、名称的总解   金胎两部,是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两部曼荼罗合起来的简称。部是部门、部族、部类的意...

即身成佛

一、即身成佛的语义   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是: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能够成为正知正觉的佛。成佛是学佛的人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