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谛)相对立名,它是三论宗学说特点之一。

  三论宗人承印度中观之学,用二谛作中心来组织一切理论。二谛即:一、俗谛(又作世谛、等谛、世俗谛),二、真谛(也译作第一义谛、胜义谛)。

  言教二谛的典据,是《中论·观四谛品》,而中论的典据,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百论·破空品》也说:“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这都可以证明二谛是属于言教的。所以青目解释《观四谛品》的两颂,说世俗谛阐明虚妄法,但对于世间是实在;第一义谛阐明法空,但对于圣人是实在。又如《二谛章》说:“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又《三论玄义》说:“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由此,三论宗的二谛说里,有“于谛”的名目,就是指于世间是实,于圣人是实。

  三论一系,从摄山僧诠及其弟子兴皇法朗以来,都根据《中论》、《百论》所说,阐明二谛不是所证的道理、所观的境界,而是能诠的言教上的差别,不外乎说法化导的方法形式。只是为破众生的有执用真谛说,为破众生的空执用俗谛说;真谛不是空理,俗谛不是有境。所以叫它作言教二谛,或者约教二谛。如《二谛章》说:“次明二谛是教义,摄岭、兴皇已来,并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师手本二谛疏云: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也”,就是说其他宗派明二谛是理,或者是境,而三论宗明二谛即是教门。言教是能诠,境理是所诠;因二谛的言教领悟不二的中道,不二的中道是所诠,如因指得月,月是所诠。总之,不二的中道即诸法实相,言忘虑绝,非空非有,从而非真非俗。但为令众生悟无所得中道理,于无名相中强设名相,说真俗二谛。这就是言教二谛。

  总上所说,即三论宗僧诠、法朗、吉藏一系,不把所谓真俗二谛看作所证理、所观境的区别,而说是能诠的言教。然而三论宗以无所得为宗,所以对于执着二谛是言教,堕于有所得见,也加以破斥。以二谛为言教,毕竟也不过是对缘假说。本来无所得的中道不是真,也不是俗,为引导众生,所以用真俗的名言来说;二谛不是境理,也不是言教,为拔除二理二境的见解,所以明二谛不是境理而是说法教化上的方便。因此说,以二谛为言教,毕竟也不过是适时而用的对缘假说。如《中论疏》说:“由来理二谛根深,言二谛有两理,故成画石二见,二心不可除。……为拔二理之见,故言真之与俗皆是教也。至道未曾真俗。即末学者遂守二谛是教,还见投语作解。由来二谛是理为理见,今二谛为教复成教见。若得意者,境之与教皆无妨也。以真俗通理,故名为教;真俗生智,即名为境。如来说二谛,故二谛为教;如来照二谛,即二谛为境。然二谛未曾境教,适时而用之。”又《大乘玄论》说:“为对由来以理为谛故,对缘假说。”
  (黄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