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 说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纭不一。姚秦鸠摩罗什门下沙门僧肇,在他所撰《不真空论》当中,归纳作心无、即色、本无三义。刘宋建康庄严寺昙济扩充作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六家七宗。后来下定林寺僧镜撰《实相六相论》,南齐汝南周颙撰《三宗论》,都是七宗论的流亚。
原来关于主要的性空典籍的翻译,可以分作三期:第一期是从支娄迦谶到鸠摩罗什以前,翻译有《道行》、《明度》、《光赞》、《放光》等经。第二期是鸠摩罗什时代,翻译有《大品》、《小品》等经,《大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第三期是玄奘时代,翻译有《大般若》等经。在第一期性空典籍译出后,《放光》即大行华京,《光赞》却寝逸凉土。而般若性空义的研究,到道安先后才大盛。那个时期,有支孝龙、康僧渊、竺道潜、竺法蕴、支遁、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僧光、竺僧敷等,大都以讲习般若性空义为业。
般若性空义的研究在这个时期大盛的原因,实在于当时时代思潮的影响。佛教的教理和此土先秦诸子中老庄的学说比较相近,所以初入此土就和黄老并称。到三国时代魏正始年中,何晏、夏侯玄、王弼等,祖述老庄,专谈玄理,时人叫作清谈。渐次而有所谓竹林普贤出现,崇尚虚无,遗落世事。像这样,老庄玄理为魏晋清谈所依讬,而般若空观和老庄玄理相似,所以为晋人所乐道,从而般若性空之学随老庄虚无之说而风行。
然而其时性空译籍还没有周备,把般若经典的精神所在加以逻辑的体系的说明的论书如《中论》、《百论》等,还没有翻传;而且《道行》“颇有格碍”,《放光》“言少事约”,《光赞》“辞质胜文”,意义又不容易通达。因此,各家对于般若性空义的解释不免模糊影响,各有所偏。即如弥天释道安,为一代般若大师,僧叡称扬他的学说最得性空的实义,然而又慨叹他犹隔一间,所谓“炉冶之功,微恨不尽”,而把原因归到“《中》、《百》二论,文未及此”,“无法可寻”。
二、别 说
(一)本无宗。昙济的《六家七宗论》原书不传,《名僧传抄·昙济传》述此论关于本无宗的一节说:“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像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似是万字之讹)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未(似是末字之讹) 有。宅以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此文并没有说出本无宗是何人所立。后来陈小招提寺慧达所撰的《肇论疏》引用此文的数语,说是道安所说。再后吉藏的《中论疏》把本无一家分作两宗,一是道安本无,一是琛法师本无,而他举示道安的本无义也引了此文的“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等语。那就本无宗是道安所立了。其次,依《中论疏》,本无就是僧叡所谓性空,而他的涵义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也就是性空缘起、缘生无性的意思。
(二)本无异宗。这一宗的宗义已经没有原始的文献足征,似乎就是《名僧传抄·昙济传》所引和本无正义相违的 “……虚豁之中,能生万有……”而《中论疏》所举示琛法师的本无义,似乎就是他的解释。其文如下:“次琛法师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这是说还没有万物之前,先有所谓无,从无生有,所以万物出于无。这个学说解释经论所说非有非无说,所谓非有是有就是无,所谓非无是无也是无,一切只是所谓无。僧肇评破这个学说,说他是中心崇尚所谓无,所以凡所发言都趣向於无。实在经论成立非有非无的本意,只因为一切诸法都依因缘而有,不是真实有,所以说非有。又因为诸法依因缘而有,不是一向无,所以非说无。何必妄生穿凿,说非有是无却此有、非无是无却彼无呢?元康《肇论疏》说这个本无异义是竺法汰所立,僧肇所破即此。吉藏《中论疏》像在上面所引,说是琛法师(依《中论疏记》,琛法师就是竺法琛,也就是竺道潜)所立,僧肇所破即此。然而慧达《肇论疏》说僧肇所破是道安义及慧远义。
(三)即色宗。昙济关於即色宗的说明不传。依僧肇,即色义是说色无自性即色是空。其文如下:“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但依吉藏《中论疏》,即色义中又有二说,一关内即色义,二支道林的即色游玄义。而僧肇所破是关内即色义。其文如下:“一者关内即色义,明即色是空者,此明色无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此义为肇公所呵。肇公云:此乃悟色而不自色,未领色非色也。”这说关内即色义所阐明的即色是空,乃是色法都依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所以说“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然而还没有领会因缘所生,无实体性,本来是空。
不偏在无自性一边,进而说色本是空的,便是支道林的即色游玄义。《中论疏》举示道林的学说如下:“次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论。此犹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与安师本性空故无异也。”《即色游玄论》不传,据《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及《中论疏记》所引,大意是说“夫色之性,色不自色,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就是说色从因缘而有,不是自有。所以当体即空。其次,支道林关於即色义的撰述,除《游玄论》外还有“释即色本无义”本无就是性空,所以《中论疏》说他和道安义无异。然而慧达和元康的《肇论疏》却说僧肇所破的即色义就是支道林所说。
(四)识含宗。吉藏《中论疏》说识含义是于法兰的弟子于法开所立,其文如下:“第五于法开,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於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这是说三界群有都是在大梦中所见,而倒惑的心识是大梦的主体。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万有都为倒惑的心识所变现。假如觉悟三界本空,惑识就消灭,不再见有宇宙一切诸法。《高僧传》说法开每和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又道林讲《小品般若》,法开曾经指示他的弟子法威去攻难他。
(五)幻化宗。吉藏《中论疏》说幻化义是壹法师(依《中论疏》所引《山门玄义》,他就是竺法汰的弟子道壹)所立,其如下:“第六壹法师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己来,未始有也”。又《中论疏记》说:“玄义云:第一释道壹著《神二谛论》云: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这是说世间诸法都如幻如化,自始非真实有,而心神却不空。这个是空色不空心,和下面的心无义刚刚相反。
(六)心无宗。元康《肇论疏》引《世说新语·假谲篇》,说心无义是支愍度所立;又引《高僧传·竺法汰传》说道恒常执心无义。吉藏《中论疏》又说温法师(依慧达《肇论疏》及《中论疏记》,就是竺法深的弟子竺法蕴)用心无义。因此执心无义之见于记载的,有以上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论》当中首破心无义,其文如下:“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吉藏《中论疏》引申说:“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释意云: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不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肇师评云:此得在于神静,而失在于物虚。破意云:乃知心空,而犹存物有,此计有得有失也。”这是说经中所说诸法空,并不是说所有外界的万物和内界的心一切都空。外物实在有,不曾无。只是在物上不起计执之心,所以说他空,说他无。就是只内里止歇心的执着系缚,令不想外色,外色的观想就不生,并不是外色化为乌有。这个是空心不空色。僧肇评破这个心无义,就假如就得失说,这个学说得在心能够不在物上起执着系缚,所以心神宁静。失在还没有通达外界的万物也都缘生性空。
(七)缘会宗。吉藏《中论疏》说缘会义是于法兰的弟子于道邃所立,其文如下:“第七于道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即无,称第一义谛。”又《中论疏记》说:“玄义云:第七于道邃著《缘会二谛论》云:缘会故有,是俗。推拆无,是真。譬如土木合为舍,舍无前体,有名无实。”这是说一切诸法由因缘会合而有,犹如房屋,由土木会合而成,但有假名,都无实体。
三、总 结
在昙济以前,姚秦僧叡已经有六家偏而不即之说,而以道安的本无义为在六家之外的性空宗,那就成为七宗。僧叡虽然没有说出六家的名称,然而昙济的六家七宗说,大概就是本僧叡说而立的。吉藏《中论疏》在征引六家七宗及其他关于般若性空的论述之后,虽然说“若封执上来有所得,皆须破之;若心无所寄无所得,适缘取悟,皆得用之”,然而仍然祖述六家偏而不即之说,只以道安的本无义及支道林的即色义等为和经论的立义相符,也就是只有这几家的学说是般若性空的正义;而且这几家的学说原来是一种,不过语言文字不同而已。
(黄忏华)
佛教词典 > 中国佛教 > 正文
最后之意。景德传灯录卷十(大五一·二七八上):“人问:‘和尚还入地狱否?’师云:‘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指显教与密教。又称显密、显露秘密、显示秘密。自言语文字上明显说出教法者,称为显教;若秘密说,不可由表面得知者...(名数)谓五十人展转随喜之功德也。...位于福建同安县东北之大轮山主峰下。建于隋代,初名兴国寺。为十方丛林,有庵七十二所。历代有高僧真如哲、丕、蔡等...【常作】 p1011 瑜伽八十二卷十四页云:云何常作?谓于学处,无穿穴故。...凡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又作密迹金刚力士经、密迹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即指大宝积经卷八至卷十四部分。内容首先...(流派)迦叶为僧中第一之上座,故于此师窟内结集,名为上座部。窟外之结集,以人数之多,名为大众部。宗轮论述记曰...【拏】 秦言不。大品拏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论曰:众生空法空。华严唱拏(你可切)字时...【自宗观察教】 p0600 显扬六卷十一页云:三、自宗观察教。谓契经、应颂、记别等教。依摄释中之所显示。...烦恼梵语吉隶舍,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谓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阿毗达磨俱舍论】 略称《俱舍论》,意译《对法藏论》,又称聪明论。为部派佛教上座部教理集大成者,为《大毗婆沙...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四众围绕。及天龙夜...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有一青年叫林铁双,仗着叔父为官之势,挣了不少钱。一发大财顿忘结发妻子之艰辛,另结新欢舍弃前妻,终日酒色淫赌无...
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动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无明只行细行,未入名色...有只小鸟问它的母亲,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母亲答是人类。 那么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小鸟又问。母亲答...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
信念的力量非常重要,信念就是一粒种子。人这一生关键的是建立一种积极正确的信念系统。比如,大多数中国人相信左眼...
我们生命中一直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常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人有短,切莫揭。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要爱护他。人都有自尊,人都有面子,你不可以揭他的短,让他很...
在第十二品《见闻利益品》,不只地藏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亦如是。所以观世音菩萨请求佛说地藏菩萨功德,佛就先赞扬...
六家七宗
【中国佛教】
上篇:三宗 | 下篇:念佛 |
(天名)俗传地管狱之神曰阎罗。其说有二。或以为十王之一。群书拾唾曰:释氏所谓十王者,五曰阎罗。或以为位在十八...
末上
显密二教
五十功德
梵天寺
常作
密迹金刚力士会
窟内上座部
拏
自宗观察教
烦恼
阿毗达磨俱舍论
【大藏经】佛说佛名经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迷恋五欲失福报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人类心中的那根刺

曾国藩的人生五箴

信念的强大力量
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有短,切莫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