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菩萨)又作軷陀、颰陀波罗、颰陀和、颰陀和罗、跋陀罗波黎、跋陀罗波梨。贤护菩萨之梵名。法华文句二曰:跋陀婆罗...(名数)一、种子心,从久远世间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推求种种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 p1395 摄论三卷十一页云: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一、...指内证或证悟。又作“内鉴冷然,外适时宜”。谓内心之悟境如镜般澄冷无异;而向外说教导人之时,因应时机,设以适当...(杂语)区别分明之貌。肇论曰:好思历然可解。探玄记一曰:不碍事相历然差别。...【瑜伽行学派】 奉行《瑜伽师地论》等教说为宗派的,称为瑜伽行学派,又作瑜伽宗,这是与印度中观学派对立的大乘教...(名数)华严经说二种之十身,一谓融三世间之十身,二谓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间之十身者:一众生身,六道之众生也。二...梵名 Pacavij?ati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凡二十卷,或三十卷。西晋无罗叉(无叉罗)、竺叔兰等共译。收于大...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懮根灭及苦根灭】 p1325 大毗婆沙论八十一卷九页云:如契经说:初静虑,忧根灭,第二静虑,苦根灭。问:离欲染时...【眼等触所生爱】 p1000 界身足论上七页云:眼触所生爱云何?谓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受...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p)如...晚课蒙山施食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
有一位学僧,恭敬地问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有一位师父在蒲团上静坐,身旁站立一位侍者。 门外,比丘的两个徒弟在辩论佛法。佛法是要人离我执的,他们争论着说...佛陀时常教育我们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沉溺于往昔回忆,同时,也不要幻想着以后如何,因为人命脆弱,无常迅速,若不从...
他们看到和尚没儿没女,自由自在,以为当和尚好玩。其实这个和尚难搞啊!又要搞生活,种田的种田,种菜的种菜,煮饭...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无常。其实,有时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们没有任何的准备去承...
四月九日下午一时,一行人又从台北出发,约经个把钟头,车行到土城乡,转爬弯曲的山路,汽车一档的吼声,声嘶力竭得...
卷一本败 忧虞之际蓄气长智 [原文]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
秦国夫人计氏
【五灯会元】
秦国夫人计氏法真,自寡处屏去纷华,常蔬食,习有为法。因大慧遣谦禅者致问其子魏公,公留,谦以祖道诱之。真一日问谦曰:「径山和尚寻常如何为人?」谦曰:「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佛性及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向开口处承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只恁么教人看。」真遂谛信。于是夜坐,力究前话,忽尔洞然无滞。谦辞归,真亲书入道概略,作数偈呈慧。其后曰:「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
上篇:门司黄彦节居士 | 下篇:天童昙华禅师 |
(名数)一相州日光寺之法砺,造四分律疏十卷,号为旧疏,宗依成实论。嵩山之定宾,作饰宗记十卷,解释之。二终南山...
跋陀婆罗
真言十心
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
内鉴冷然
历然
瑜伽行学派
融三世间十身
放光般若经
十力
懮根灭及苦根灭
眼等触所生爱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藏经】【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大藏经】【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禅者悟道时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傲慢与偏见
心的觉悟

莫以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弘一大师的出家因缘

水果师--广钦老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