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名数)境者,八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三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悉昙字 (kha)。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呿、渴、喀、吃。乃悉昙体文三十五字中,喉声之第二。称...对一切境界生起分别执著的心。...污秽的身体,即凡夫的身体,因凡夫的身体污秽不净。...指白业(善业)所感之清净果报。系“黑报”之对称。白业所感白报,即可意之报;黑业(恶业)所感黑报,即不可意之报...(杂名)依真言宗之法作加持祈祷者也。...(名数)菩萨修六度之增上力,得六种之决定也: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必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经名)一卷,吴支谦译。有梵志名迦罗。具足五通,能说法。阎罗王来听法,悲梵志七日后当死,死堕阎罗界。梵志惧,...云何于诸法中安住于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习闻思,不得名为安住于法,若不得闻思唯勤方便修习修慧,亦不得名安住...亦名:制教轻重意 子题:制教本怀 行事钞·序:“第二,制教轻重意。(一、叙教难裁)轻重两意,裁断实难。何者?原...(杂语)事法之业务也。又佛法上之业务也。华严经八十曰:普解世间诸法务。唐僧传(慧皓传)曰:既达成都,大弘法务...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十善业道经...
佛陀对于我们的劝诫,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你一旦要修行,你要永远记住这八个字:内魔不生,外魔不起。 你在打佛...
佛经是指佛像三藏(经、律、论)中的经藏。经藏通常是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于后世结集之经典。佛经是众生离苦得乐的指南...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每个月的第八日,四大天王会派遣其使者至人间巡视,观察世人是否有孝...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从产生以来就一直追问:人生从何来?人死往何去?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才能超脱...这类的情况完全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与生俱有的。这八种心障是由行者的思考方式产生的。有时候,我们会产生...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左持利剑烦恼断 右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
问: 关于挂牌位子,在开法会的时候挂往生牌位是不是真的能超度自己的历代宗亲、冤亲债主、堕胎婴灵等等,为亲人挂...
瑜伽行学派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瑜伽行学派】奉行《瑜伽师地论》等教说为宗派的,称为瑜伽行学派,又作瑜伽宗,这是与印度中观学派对立的大乘教派。公元五世纪之间,传说在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于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论师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无著秉承弥勒之说,并著《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论著以弘扬之。继而世亲论师转小入大,撰《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颂》等以光大其说。世亲之弟子陈那亦作《观所缘缘论》、《入瑜伽论》等以宣扬瑜伽思想,复著《因明正理门论》而定因明之论式。同时复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相继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清辨、戒贤、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法藏、智光、无性、亲光等诸师,相继发挥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观行万法唯识的妙理,以悟入真如之性。 瑜伽行学派本与中观学派世代对立,彼此论难。然八世纪初,寂护及弟子莲华戒融合中观自立派与瑜伽派的思想,成立瑜伽中观自立派。此派思想,有关胜义谛者乃采用中观自立派的论点,有关世俗谛者则依据瑜伽唯识的立场。八世纪后,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观、广大行,意图综合般若中观与瑜伽唯识两派。八、九世纪以后,瑜伽派为中观派综合摄取,独立学派不复存在。在我国,以北凉昙无谶所译的《菩萨地持经(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刘宋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识二十论》、《十地经论》等为瑜伽派经论的最早译介。其后,我国的瑜伽派渐分为地论宗与摄论宗;前者系以《十地经论》为主,后者则以《摄大乘论》为主。两宗虽同立‘八识缘起’之说,然地论宗以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心同视为真识,摄论宗则视阿赖耶识为妄识,故别立第九阿摩罗识,此为两宗论点最大的歧异。直至唐代,玄奘自印度游学回国,译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等论,又糅译十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论》为《成唯识论》等书,乃展开该学派的教说,其弟子窥基复加以宏扬,而有大乘唯识宗的创立。参阅‘法相宗’、‘唯识宗’条。
上篇:解深密经 | 下篇:瑜伽师地论大纲 |
梵音,即大梵天王所发之声,具有五种清净之音,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大梵天王修习禅定,戒行清净,...
三类境
佉
染著
秽身
白报
真言师
六种决定
黑氏梵志经
住法
行事钞制教轻重意
法务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大藏经】【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内魔不生 外魔不起

经书怎样摆放才如法

【推荐】念佛行人病重时不能有的念想
六斋日持戒清净,获利如佛

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
八种错误的心障

文殊菩萨——诸佛之母菩萨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