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次第统编

四缘

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是也。   一、因缘 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以因为缘。   二...

十二支

前叙六因四缘,辨因缘生法。兹叙十二支,辨缘起次第。十二支者,旧译作十二因缘,新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

破惑

无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无我。无我又曰非我,我者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之谓。于人身有此执,曰人我。...

正观

业感缘起 小乘观世间一切法之缘起,皆由业感,是为业感缘起。缘起者,谓一切事物必待缘而起,一切之有为法皆是也...

随眠为有本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

十事

何故随眠能为有本?以此烦恼现起,能为十事故。所谓十事者:   一、坚根本          六、摄自具  ...

六随眠

随眠义者,为烦恼之异名。谓贪嗔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难于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

十随眠

于六随眠,复开为十,即于六中见分为五:   一、贪 如前释,下四同。   二、嗔   三、痴   四、慢 ...

见思二惑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   一、见惑 ...

九十八使

由见思二惑,分别三界有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即九十八随眠。谓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   一、见惑八十八使 ...

九结

结者系缚之义。谓一切众生,因此妄惑,造作诸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言九结者:   ...

三缚

缚者,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于人,不得自在,故曰缚。缚有三,即:    一、贪缚 二、嗔缚 三、痴缚   ...

十六随烦恼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余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

十缠

缠即缠缚,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缠缚有情,系于三界之欲,故云缠也。根本烦恼,亦名为缠。经说欲贪,缠为缘故。然品...

五盖

所说烦恼随烦恼中,有依异门。佛说为盖,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此由贪等五惑,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

二见

二见者,一有见,二无见。   一、有见 固执实有物之见也,又增益实性之妄见也。   二、无见 固执实无物之...

四见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也。   一、单四见。    一、执有。    二、执无。    三、...

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   一、身边二...

一百八见(二)

言百八见者。   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三受,(苦、乐、不苦不乐)成十八。   二、对六尘...

八万四千尘劳

八万四千尘劳者,八万四千之烦恼也。尘劳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也。以烦恼譬众生之病,则亦曰...

空(二)

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

谓诸法各无体,借他故有,是名为假。说假有三:   一、因成假 因他而成,是因成假。   二、相续假 相续而...

成就

所谓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后之归结也。小乘既明业感,故求脱离,至得成就解脱入灭之果也。...

寂灭

寂者寂静,灭者灭无,择灭无为,即体涅槃。涅槃者,生死之因果灭无,故谓之灭,是小乘之所归趣也。...

解脱(二)

解脱者,解、谓解释,脱、谓脱离。解释苦因,脱离苦果。解已脱已,即大自在。小乘目的,即为成就其解脱耳。...

对治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脱之法。广说甚繁,兹略标义,详参见下章。...

三解脱门

三解脱者,解脱自在之义。门者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也。一曰空,二曰无相,三曰无作。   一...

断与修

断者断除,修者修习,断除一切烦恼,修习一切善法,然后可获解脱,即小乘之出世法,断集修道是也。...

八万四千法门

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或曰教门,或曰法藏。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医治之,说八...

一切佛法,非解不明,非行不达,行继解后,意在此也。...

慧学

慧者,分别事理,决定断疑之作用,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为智与慧之通名,但二者相对。达有为之事相曰智,达无为...

声闻慧

闻佛说法,知生死苦,欲断其因。慕寂灭乐,勤修其道,是名发声闻心。生死苦者,略说三界二十五有,无非是苦,更无...

缘觉慧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

四谛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

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苦患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谓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为苦患而无安乐之性,此理...

集谛

言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即见思惑也。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

见惑

见惑前文已叙,兹再述其概要。谓见惑有八十八使,所谓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嗔、八痴...

思惑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

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为七科...

四念处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

四正勤

四正勤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名正勤。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以正策励身语意,于此...

四如意足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

五根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

五力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

七觉支

七支觉者,又谓之七觉分、七菩提分。法界次第云:七觉分: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即支分,谓...

八正道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

结说

已上七科,即是生灭道谛。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因。后二为出世因果,谓灭果道因。何故不顺因果,而列果...

三学摄三十七品

若以戒定慧三学,摄三十七品,则:   一、戒摄三 正语、正业、正命。   二、定摄十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

苦谛(二)

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   一、苦苦   二、...

集谛(二)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   一、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    一、...

灭谛(二)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   一、若发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即后文八忍、八智...

道谛(二)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已见前文),三解...

十六行

由四谛各有四行,则为十六行。法界次第云: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

苦谛下四行

苦谛下四行者:   一、无常行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行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

集谛下四行

集谛下四行者:   一、集行 谓观烦恼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   二、因行 谓观六因(见前文)生苦...

灭谛下四行

灭谛下四行者:   一、尽行 谓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尽行。   二、灭行 谓观涅槃诸烦恼火灭,故名灭行。 ...

道谛下四行

道谛下四行者:   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   二、正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

十二因缘

缘觉之慧,即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支。旧译作十二因缘,新译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

正明十二因缘

法界次第云: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是以过去烦恼,悉...

明十二因缘因果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   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  ...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

定学

小乘禅定,有与世间共者,有不与世间共者,分为三种:   一者、世间禅 谓四禅、四等、四空、如前所明。   ...

六妙门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

十六特胜

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

通明观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

九想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

八念

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

十想

十想者:   一、无常想 想即观想,谓观诸众生及诸世界一切有为之法,迁流代谢,皆悉无常。作是想者,智慧相应...

八背舍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

八胜处

三藏法数云: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密云:初二胜处,位在初...

十一切处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

炼禅

九次第定 三藏法数云: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

薰禅

师子奋迅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次第...

修禅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

坐禅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

戒之各名义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

四科

戒分四科: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也。   一、戒法 如来所制之法,是为戒法。   二、戒体 由于受授之作...

世出世二戒

戒由世出世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出世间戒 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二、世间戒 优婆塞优婆夷...

性遮二戒

戒由性遮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性戒 杀、盗、邪淫、妄语之四戒也。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

道定二戒

戒由道定二义上,分之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圣者,至见道修道之位,而发无漏道。故与无漏智共,自发防非...

三律仪

以律仪差别,略为三种者:   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尘戒。   二、静虑生律仪 谓色尘戒。   三、道生律仪...

四戒

以戒分之为四者:   一、解脱戒 由戒师以如法之作法,受戒身中,发得戒体,解脱身口之恶业,就此生沙弥比丘等...

四级

以小乘戒之分相,略为四级者:   一、五戒   二、八戒   三、十戒   四、具足戒...

在家二戒

五戒八戒,为在家二戒。佛为在家信佛者,制此二戒也:   一、五戒 五戒为尽形寿之戒,故但禁邪淫。   二、...

出家二戒

十戒、具足戒,为出家二戒。出家者,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名曰出家。此二种戒,皆不淫戒。谓之出家戒。 ...

八种别解脱戒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

七众

戒非悬设,由受而彰。受持戒者,为戒之的。何等受者?所谓七众。七众者,受持佛戒,为佛弟子,有此七也。七众之中...

出家戒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

五篇

五篇,即分犯罪以为五等也。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此五等犯罪,若以世俗罪...

七聚

翻译名义明七聚,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比丘尼戒,总为七聚。   一、波罗夷 ...

八段

比丘之戒,总为八段,与前七聚相仿,开合稍异耳。   一、波罗夷 在僧律中,为极恶大罪。   二、僧残 犯之...

具足戒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称为二部律。此二部律,未受戒者,不许先知。佛有明制,本文但举其数耳...

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称二百五十戒,分为八段,略示其数。   第一、四波罗夷       第五、九十...

五百戒

五百戒者,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据律惟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数称之,曰五百,束为七聚:   一、八波罗夷    ...

十戒

十戒者,沙弥所持之十戒也。   一、不杀生        六、不着华鬘好香涂身   二、不偷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