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辞典 > 佛学次第统编

十魔

佛学大辞典引华严疏钞云十魔:   一、蕴魔 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   二、烦恼魔 ...

五魔

骂意经言五魔:一、天,二、罪,三、行,四、恼,五、死。棱严则言五阴魔,但于五阴中,各开十种,共有五十:  ...

二类魔

贤首五教仪云:魔有八万四千,乃至恒沙无尽,今总束之,分为二类:   一、界内魔 有十:    一、精灵  ...

二种却魔法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明二种却魔法: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

六种治魔法

凡治魔障者,或念三皈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又或以念佛治之,贤首五教仪开为...

心病

贤首五教仪云病有二种:   一、粗 谓巧伪修行,于中又二:    一、内实破戒,而外现威仪,求名利故,狡猾...

身病

病有三种:   一、四大五藏得病 分二:一、四大增损病,二、五藏所生病。   二、鬼神所作得病。   三、...

治心病

治心病亦二:   一、粗 谓真实修行。亦二:    一、于诸过非,并不覆藏,深怀惭愧,忏悔往罪,不敢复作。...

治身病

治病方法有二:   一、先正治法:    一、治大藏病 分三:     一、修止治病  二、作观治病  三...

五障修道有五障:   一、烦恼障 根本之烦恼,障盖净心,防害道机,而不使入于佛法。   二、业障 过去之重...

一断

华严经随疏演义云: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之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

二断

地持经云二断:   一、缘缚断 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  ...

一解脱

涅槃经云一解脱,法数云:解脱者,无拘无碍自在之谓也。一切众生,同有佛性,本来解脱。良由心生执着,妄自迷倒,...

二解脱(二)

宝性论云二解脱:谓诸众生,常为业绳所缚,不能脱离,若解其缚,即得自在,故名解脱。   一、性净解脱 谓众生...

得四忍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四忍: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

十信位

三藏法数云: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总为十信,以作菩...

十住位

三藏法数云十住者: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

十行位

三藏法数云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

十回向

三藏法数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    一、真如实际是所证...

四加行

正脉疏云:十信但满其信心,三贤但极其解心,皆非真修也,今修解满极,将入真修,故说加行矣。   一、暖地位 ...

十地位

三藏法数云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

等觉位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

大乘四果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乘四果:大乘者,谓通教中菩萨,于当教中,对声闻缘觉小乘,故得得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声闻所...

成佛时期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   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   三、在...

七常住果

楞严经云七常住果:常住者,无生无灭,不迁不变之谓也。果者在修曰因,在证曰果。谓此七种,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

三觉

翻译名义云三觉: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惟妙觉果佛,具足三觉。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

三菩提

三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

四智(三)

唯识论云:云何四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 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

三涅槃

金光明经玄义云三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又云不生不灭。   一、性净涅槃 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

三佛身

宗镜录云三佛身: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

三身(二)

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身:身即聚积之义,谓聚积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

二身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

三身(三)

三身有四种:   一、法报应之三身。   二、法应化之三身。   三、法报化之三身。   法化等三身   ...

四身

四身有三种:   一、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   二、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   三、法身报...

五种法身

如如智等五法身:   一、如如智法身 证如如之理之实智也。   二、功德法身 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 ...

六身

理等六身:   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   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   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

佛具十身

佛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觉佛,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着于涅槃,...

融三世间十身

融三世间之十身:   一、众生身 六道之众生也。   二、国土身 六道众生之依处也。   三、业报身 生上...

十个等量身

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但存大数,以显无应,故云十也。   一、一切众生量等...

佛土

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

三佛土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

四土(二)

台宗所立四土:   一、凡圣同居土 凡圣同居土者,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有秽有净,谓如此...

三十二相

三藏法数云:   一、足安平相 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   二、千辐轮相 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

八十种好

法界次第云: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

八音

法界次第云:   一、极好音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

三念处

法界次第云:   一、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 佛智了达,不一心听法之人,平等法界中减退相,毕竟不可得,故无忧相...

二德

观音玄义云二德:二德者,在众生因心所具,则名缘了二因。在诸佛果上所显,则成智断二德。盖了因显则成智德,缘因...

三德(三)

金光明经玄义云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

三明

三藏法数云:   一、宿命明    谓但知过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    复知宿世从一生至百千万生,如...

六通

三藏法数云:   一、天眼通 谓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

十力

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

四无所畏

三藏法数云:   一、一切智无所畏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佛作诚言,我是一...

十八不共法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

宗纲

三句密教宗纲不外三句:   一、菩提心为因 依菩提起大悲,故菩提心为因。   二、大慈悲为根本 依大悲起妙...

信己(三)

信即身成佛。...

明义

十住心十住心者,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于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于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至其...

三大(三)

三大者:   一、体大 谓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也,为一切法之实体,而周遍于法界,故曰体大。   二、...

六大

六大又曰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法体性广大,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为大。盖非情为...

十识

密教依释摩诃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心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为有情非情...

无量识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

四曼

六大缘起所成一切法,散居于宇宙之现象为三、大、法、羯之四种曼荼罗,曷谓大、三、法、羯、曼荼罗。   一、大...

三密

三密者,身语意三密也。   一、身密 如手结印契是也。   二、语密 如密诵真言是也。   三、意密 如住...

事理法界

法界有事法界理法界:   一、事法界 现象界之万有诸法,曰事法界。   二、理法界 事法界中,事事物物诸法...

一多法界

法界有一法界多法界。   一、一法界 六大不改其性,自然缘起而成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六大,六大即一切法也。...

十法界

密教之十法界,与显教相异,以五凡五圣为十法界。   一、五凡 五凡者,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也。  ...

三妄执

由有无明,生五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也。此五根本之惑,开之成一百六十心,于其一百六十心中。    最粗...

两部曼荼罗

凡密教之法门,以分金胎之两部,故自建立二样之曼荼罗也。而此两部,虽各自独立,为得成佛悉地之法门。然密教为由...

二重曼荼罗

二重曼荼罗者,胎金两部之曼荼罗,各有浅略秘密之两重。   一、在胎藏界者:    一、大日经具缘品所说,大...

十三大院

胎藏院曼荼罗,为胎藏界之诸尊。如其位安置于坛场者,坛中安置十三大院、四百十四尊,一切之功德,轮圆具足者,是...

胎藏三部

胎藏有二义:一隐覆义,如人在母胎,而隐覆其胎也。理体隐于烦恼中而不显现,故云胎藏。二含藏义,如母胎内含藏子...

九会曼荼罗

是金刚界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为九会。   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

金刚五部

金刚界开示大日如来智德之部门也。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有摧破一切烦恼之胜用,故譬以金刚。大日经疏曰:金...

种子

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本之种子,故名种子。诸尊各有种子,幖所具之众德。仁王经轨曰:言种子者,引...

三密(二)

三密相应,速得成佛,密教之独义也。   一、身密 手结印契也。   二、语密 口诵真言也。   三、意密 ...

三句

大日经住心品云:佛言,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此三句大日经之大宗也。    依菩提心起大悲,...

三种菩提心

三种菩提心者,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也。   一、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者,真言行人经三劫十...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月轮观五种三昧者:一、刹那心,二、流注心,三、甜美心,四、摧散心,五、明镜心。   一、刹那心 谓初心见道...

五相成身观

五相成身观者,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佛身圆满也。   一、通达菩提心 观察而通达身中本...

五字严身观

以阿缚罗贺佉五字庄严行者之身,而修显本有之法身,此之观门,名曰五字严身。   一、观阿字 色黄金,形四方正...

秘密三昧耶戒

秘密三昧耶戒,略曰三昧耶戒,又曰佛戒、一道戒、三世无障碍戒。密教戒律之名也。三昧耶为平等之义,以身语意之三...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无畏三藏禅要曰(但依大日经,略有不同):   一、菩提心不可退。   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三、...

灌顶

灌顶分金刚界为五部,胎藏为三部。五部者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光明灌顶、甘露灌顶也。三部者,事业灌顶...

四种檀法五种檀法

息灾、增益、降伏、敬爱,云四种法,加钩召,云五种法。   一、息灾 梵云扇底迦,为自身及他人之病难等消除种...

三劫

劫者梵语,具云劫跛,密教与显教立说不同,显教三劫,即三阿僧祇劫,即三乘教菩萨所经历之因位修行之时间也。是就...

十地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

十六菩萨

大日经宗,于地前建三劫,地上立十地,以示阶级。金刚顶宗,直修直证,不立位次,但于地上立十六大菩萨,以为行位...

五智

五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一、大圆镜智 第八阿赖耶识,在于因位,含...

法界定

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证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通言则曰法界定印。...

四身(二)

四身者,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也。   一、自性身 十法界万有诸法自然体性之身,云自性身,即理法身...

法界宫

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依处在摩醯首罗天,是古佛成菩提之处,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金刚喻实相智,法界为智性(即...

法界宫

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依处在摩醯首罗天,是古佛成菩提之处,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金刚喻实相智,法界为智性(即...

三轮

佛之身口意三业,谓之三轮。佛以三业,碾推众生之惑业,故云三轮,非下地之所测,故云三密。   一、神通轮 又...

二种轮

理趣释曰:毗卢遮那佛转法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轮中,所谓正法轮、教令...

三种轮身

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   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   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   现明王忿怒之相,...

信分(三)

信善恶因果业报。   一、信善恶 信善恶二途,善应为恶不应为。   二、信因果 信因果之理,真实不虚。  ...

解分(三)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因善果善,因恶果恶,善是乐而恶是苦。是故业善则获报乐,业恶则获报苦也。...

善恶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本业缨络经云:顺理起心者谓之善,违理起心者谓之恶。...

因果

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

悔过

四十二章经,谓人有过不悔,罪来趣身,如水归海,悔过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   大集经,喻悔如百年垢衣,...

四恩

心地观经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