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经云。过去诸佛。为成就无上菩提故。舍饰好。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发故。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及以习障(此悉达太子。剃发之时言也)。
佛教词典 > 释氏要览 > 正文
指断尽贪、瞋、痴等烦恼之禅定。为阿罗汉修行之一。修行道地经卷六(大一五·二二一中):“吾何方便除淫怒痴,令灭...(菩萨)Pāṇḍaravāsinī,又作伴陀罗缚子尼。白处观音又白衣观音之梵名也。大日经疏五曰:半拏罗缚悉宁,译云白...亦名:淫戒开缘 含注戒本·四波罗夷法:“不犯者,若睡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切无有淫意。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人名)Matisiṁha,比丘名。译曰师子慧。见求法高僧传上。...又作如来五种说法。谓佛以言说、随宜、方便、法门、大悲等五力而说法。(一)言说力,谓如来虽以言音宣说三世、世出世...【心所法】 p0349 品类足论一卷一页云:心所法云何?谓若法、心相应。此复云何?谓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与“临济喝”齐名。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五灯会元卷七(卍续一三...指真理之圆满与绝对。又作一圆相。于禅宗,描画一圆形图以象征真如、法性、实相,或众生本具之佛性等。禅僧每以拂子...(杂语)Moha,又作慕何。译曰痴。...(1596~1672)明末黄檗宗僧。杭州仁和人,俗姓戴。字独立。二十五岁时,因避战乱而历游诸方,五十岁时明亡,乃东渡...【通达位】 p1025 成唯识论九卷八页云: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 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印光大师校印本)...
修习净土第一个重点,就是你要对极乐世界生起真实、而不可破坏的信心。这个信心的内容,从本经的经文来观察,主要有...
我们虽然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但只要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具有像佛一样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有像佛一样的紫磨真...
第一愿:修菩萨道愿 世尊。我愿于尔时修菩萨道。修诸苦行持戒布施多闻精进忍辱爱语福德智慧。种种助道悉令具足。 第...问: 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广发四十八大愿时,已是大菩萨身份,而我等乃是生死业力凡夫,身心所感诸事不顺,苦恼不已。...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
对亲友不能太执著 亲朋好友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积聚,在即生中成为亲友的,因缘散了以后,这种关系就消失了。 其实佛教...虚云老人在《复星洲卓义成居士》中,谈到关于静坐的法要,恭录如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承问关于静坐之事。云亦是门...
问: 师父,您刚才告诉我们当下一念,我们也知道当下一念是修行法门。我们有点执着,因为如少水鱼,当生开悟不是很...
剃发
【释氏要览】
律云。毁其形好。剃除须发。俾即发先业。使异余出家者
上篇:舍身 | 下篇:听 |
亦名:残宿食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食残宿食戒三十八。凡饮食繁秽,近则长贪,令人不节,又体现...
尽漏禅
半拏啰嚩悉宁
大淫戒开缘
摩底僧诃
五种说法
心所法
德山棒
圆相
谟贺
性易
通达位
【大藏经】佛说法灭尽经
【大藏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修净土的重点,就是要对极乐生起真实的信心

【推荐】业障重到一定程度,念不出来佛号

韦驮菩萨的十大愿
生死业力凡夫如何才能发大愿
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

爱恨亲疏,这样的爱是一种交易
虚云老和尚谈静坐的法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