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名 Vekhanasa-sutta。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卷五十七鞞摩那修经为同本异译。内容叙述一外道鞞摩肃(巴 Vekhanasa)因听闻佛陀说法,遂从佛陀出家学道,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历代三宝纪卷十、开元释教录卷五] p6537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杂语)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指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所生之处,当来下生弥勒佛即生于此,故以之为弥勒净土。弥勒上生经中...一切法不是灭了之后才空,而是其自性本来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经说:色即是空。...(界名)天名。旧作兜率、兜率陀、兜率哆、兜术等、新作都史多、睹史多、斗瑟哆、珊睹史多等。译曰上足、妙足、知足...【时语】 p0915 集异门论十卷十一页云:彼有时语者:谓所说语、应时,离非时;应节,离非节;应分,离非分。是...(地名)印度之古称。西域记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玄应音义曰:竺今作...凡十二卷。宋代本觉撰。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为一编年体之佛教通史,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名数)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或即前意以因中有果无果,成四句者。 一、因中有果 二、因中无果 三、因中亦有无果 四、因中非有无果...子题:粪扫衣知足、树下安坐、乞食、服陈药、四圣行、四圣种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立四意者,依法虽四,位分为二...(人名)南北朝陈永欣寺僧,俗姓王,会稽人,号永禅师。善书,能兼诸体,草书尤胜。临书三十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余...劝发菩提心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从神室出,往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晚课蒙山施食仪...释尊在祗园精舍向僧众讲述布施的功德: 如果附近发生火灾,聪明人会想到风向、水源等事,预测危险的程度,马上搬出...
我们不要得少为足。有的人得了一点点修行的好处,就以为自己没有问题了。不但是得了好处,甚至于还没有得好处,就开...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
为什么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忏悔,你怎么知道你罪消了没有?怎么知道?我遇到同样的环境,我没...
容言: 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 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
伤足自规(四条) 一、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一心正念。 二、自今已往,虽有...
还记得刚学佛时,一位居士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话,话多心散乱! 来到寺院,首先要守规矩。 少说一句话,多念...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一切恶行,没有比放纵自己欲望更大的。人一旦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就会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欲...
鞞摩肃经
【佛光大辞典】
上篇:鞞瑟胝罗居士 | 下篇:鞞罗羡 |
【尸罗成就住】 p0237 显扬七卷一页云:此中尸罗成就住者:谓于所受学处,身业无犯;语业无犯;不破不穴。如是尸罗...
十二因缘与四谛
弥勒净土
即空
兜率
时语
天竺
释氏通鉴
别总二种念处
因果四计(二)
四依法制意
智永
【大藏经】【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大藏经】佛说罪福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布施的功德

没有定的不净观是没有力的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思想不改变,生命的历史就不断重演

容言、容事、容人

莲池大师警策

话多心散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