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术语)八万四千之法门也。...三境者。 一、性境 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术语)憍慢之念想也。南本涅槃经二十二曰:其心初无憍慢之想。西方要决曰:等心起敬,勿生慢想。...于法会中,除导师及七僧之外,其他众僧称为题名僧,数额不定。此外,于法会仪式中,负责诵读经之题号者,亦称题名僧...即绯色法衣。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载,绯、红、紫、绿、碧等五间色,皆为不如法之色。然据陀罗尼集经卷六、...为梵语 ?ima 之音译。即戒场、布萨界。又作四摩室。四摩,乃“界”之义,作结界解。为布萨(共住而行说戒忏悔之仪式...又作有暴流。为四流之一。有,谓因果不亡;流,谓流而不返。指色界与无色界之一切诸惑,但不包含见惑及无明惑;亦即...梵语 sāmānya-laksana。(一)为“自相”之对称。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囿限于自相,而与其他诸法有共通之义相者。...(术语)三无漏根之一。廿二根之一。谓已知了四谛道理之修道位所发之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为华严宗所立四法界之第一法界。指宇宙间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为“理法界”之对称。即宇宙各种事物皆各有其区别与界限...同体,即观一切众生与己身为同体,乃真如平等,无二无别;如波之于水、四肢之于一身。同体之惑,则谓人之根本无明,...维摩诘所说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yu)音树下,与大苾(b)刍(ch)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hē)...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
光无状,自光绪七年离家,至今已五十年,依然故我。业障未消,道业未成,无面目以回本乡。虽前承陈柏生,刘雪亚二督...
先念 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手持供水及米粒,至出食台前。 念云: 以此供水及米粒,施与一切神鬼等众。惟愿是诸神鬼等...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不能是一个活络的业力!带业往生它必须是一个沉淀的业力,就是...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 增进道德是佛教的戒学。戒就是止恶行善,它包括两个方面:好的事情去做--行善;不好的事情...问: 心中常有不良的念头生起,是否有罪?该如何伏住?我的淫念很多,不自觉就生起,有什么办法对治? 大安法师答:...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为什么学大乘菩萨道的人不吃酒肉和葱韭蒜等等?希望佛再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及其中的罪福作...
放生本身是件好事,这其中不仅包含着对友情生命的尊重,更是每一位佛弟子慈悲心的体现。古往今来,很多祖师大德都称...
弘一大师前来承天寺后,遂与转尘上人领数人上山。弘公在洞中左观右审,表情肃然而赞叹道:此种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
光嗣(晋五台山真容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历代名僧辞典】
释光嗣。姓李氏。太原文水人也。冲幼孤静罕杂童稚。信尚台山乃为真容院浩威之高足也。纳戒后器宇穹隆。[怡-台+责]系包桑。出求禅法历于年稔。内外之学优长。口海崩腾良难抗敌。由是决意越重湖登闽岭。盛谈文殊世界。闻者竦动。忠懿王王氏大施香茗。遣使送山寺焉。癸酉岁至两浙谒武肃王钱氏厚礼迟之。施文殊圣众供物香茶并钵盂一万。副应吴越诸州牧宰。皆刻俸入缘。仍泛海至沧州。运物入山。时降龙大师者。率领弹压。缁伍畏焉。为其分散诸寺兰若众寡均等。时徒侣坚请嗣主院。宣补僧官辖诸台寺院。命曰都纲。师号超化。居于僧上若鲲凤之领鳞羽焉。十五年间兴建梵宇斋饲僧尼不胜纪极。以天福元年遘疾。至九月五日迁灭。门人起塔藏其灵骨。舍利至今存焉。
上篇:智晖(后唐洛阳中滩浴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 下篇:遵诲(彦求)(晋东京相国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
【别解脱律仪相差别有八】 p0690 俱舍论十四卷一页云:初律仪相差别云何?颂曰:初律仪八种,实体唯有四。形转...
八万法门
三境(二)
慢想
题名僧
绯衣
四摩
有流
共相
已知根
事法界
同体之惑
【大藏经】【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纵能名满天下,还能以此了生死否

弘一大师:简易施食仪轨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佛法的大意
如何对治内心不好的念头

佛陀开示不能吃肉的原因

【推荐】放生与放死的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