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用语。真鍮外形似金而全无金之成份,故不可混同或取代金之价值。在丛林中,每用以譬喻愚智、邪正之不可混同及无可比拟。 p4229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五戒】 p0254 法蕴足论一卷二页云:诸有于彼五怖罪怨能寂静者;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钦叹;名为持戒,自防护者...【卽此差别】 p0886 瑜伽八十六卷十五页云:卽此差别者:谓五种行所摄受身,种种差别。...我国十三宗之一。又作地论家、地论学派。系依十地经论之说,主张如来藏缘起义之大乘宗派。弘扬此宗思想者,称为地论...【显境名言】 p1467 成唯识论八卷七页云:显境名言、卽能了境心心所法。...(一)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与五阴同。(参阅“五蕴”1212) (二)又作出家五众。即:(一)比丘(梵 bhiksu,...于十二因缘法中,分为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是造业受生死,还灭门是修道证涅槃。...指修习梵行的大众,即僧侣。...(术语)深妙之真理也。唯识论一曰: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天台观经疏曰:亦从深理生。...(术语)众生之心性灵妙,故曰心神。止观五之三曰: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一)日本法相宗僧。籍贯不详。初住奈良兴褔寺(一说大安寺)。因日本戒坛未完整,天平五年(733,即开元二十一年)...(术语)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诸法,故名等智。...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无央数,十方诸来菩萨十万人,...净土十疑论...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行者问道: 禅师,人的欲望是什么? 禅师看...
问: 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死亡不知所措,此时助其正念,指引其焦虑迷茫的心灵回归本来清...问: 学佛者应该如何防止过失呢? 慧广法师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佛者亦是。但应时刻具足三心,时刻反思自己...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如《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昨日说《四十二章经》中的二十难,会过来,难会变易。难易是对待法,难中有易,易中有难,在各人所用不同。不讲别的...问: 请问师父,我之前跟一位法师学法,后来发现这位法师所说的内容,有违佛菩萨及祖师的教法,我想离开他,这样可...
在《正心地观经》中说,我们的心就是夜叉。为什么说心是夜叉?它能把你一切的功德都吃尽了。本来我们在生活当中或信...
真不博金
【佛光大辞典】
上篇:真雅 | 下篇:破堕 |
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
五戒
卽此差别
地论宗
显境名言
五众
还灭门
梵众
深理
心神
普照
等智
【大藏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大藏经】【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佛说盂兰盆经
欲望是累赘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正确的助念心态
学佛者应如何防止过失
了幻法师:婚姻源自爱欲心

贫穷布施难?在乎一念之间
自己所跟的师父是邪见之师该怎么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