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婆罗门为四姓之上首,译为净行种。舍世染而专修净行之种族也。佛非婆罗门种。而为大净行者,亦称为大婆罗门...(术语)破安居也,不守安居禁足之制,出法界而外游也。行事钞上之四曰:准此结成者,从初去日即须劝觅安身处,若未...梵名 Maudgalyāyana,巴利名 Moggallā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 Mahāmaudgalyāyana)、 大目...(杂语)实相之妙理,吹拂凡夫迷妄之尘垢,如世间风之拂尘垢也。...(术语)心识之思念也。无量寿经上曰:众生心念。法华经普门品曰:心念不空过。...(杂名)有二:一为实类之神王,是大宝积经所说。一为释迦之化现,千头千臂之童子,是金毗罗童子威德经所说。...(一)梵语 mano-vijāna。六识(或八识、九识)中之第六识。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为印度外道所立十八大经中“八论”之一。据百论疏卷上之下载,肩亡婆论乃简择诸法是非之论书,或谓此书即梵名 Mīm...【五事四依所摄分别】 p0285 瑜伽七十二卷十一页云:问:如是五事,几法依所摄?几义依,几了义经依,几智依所摄?...【无想三摩钵底】 p1081 瑜伽十二卷二十页云:复次云何无想三摩钵底?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求出离想作意为先,...(书名)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撰。总有五十六人。外有四人。...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故,结出谶微,分别善恶,都有五道人作善恶有多少,瞋恚有薄厚...(弘化社32分本)...佛说盂兰盆经...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三世业智。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因及果报。随其所应立三业轮。...
《阿含经》讲三个法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陀讲三贴药。 第一个观察因缘是无常的。你说你今生福报很...
我家附近有个凤凰山,凤凰山上有个凤凰古寺,山下有一些菜园和草莓园,是我们周末常去的地方。元旦放假去凤凰山玩,...
问: 弟子看有些书上说,人死后因为业力的牵引仍然会在六道中轮回,在进入中阴境时,中阴身会看到不同颜色的光,那...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
瞻部洲中多苦事。瞻部洲就是南瞻部洲,指我们这个世间地球,又称为南阎浮提。四大部洲当中,南瞻部洲众生是多苦事,...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不久,魔王便起了妨碍佛陀弘法的念头,于是立即前去佛陀所在。 魔王对佛说道:您平日总是显现庄...
改悔孝亲晚年得子 在浙江的仁和,有一位秀才名区思治,四十岁时仍未有儿子。为了求子以延续宗脉,他往庙堂祷求神明...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法相辞典】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p0819 瑜伽五十五卷十六页云:问:何缘故说遍知苦谛,永断集谛,触证灭谛,修习道谛?答: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处故;为除颠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谛,苦谛摄故。虽遍知苦;仍为集谛之所随逐。故须更说永断集谛。言触证者,是现见义。由于灭谛现前见故;不生怖畏,爱乐摄受。是故次说触证灭谛。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说三义。是故后说修习道谛。
上篇:知恩报恩 | 下篇:近观 |
永远真实和不变的道理。...
大婆罗门
破夏
目犍连
实相风
心念
金毗罗童子
意识
肩亡婆论
五事四依所摄分别
无想三摩钵底
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藏经】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惊恐的时候,一念经咒,心就定下来了

晚年能不能往生,有两个指标

你是你的佛

中阴身应跟哪种颜色的光走呢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瞻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内少闲人
断欲精进魔生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