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心识之思念也。无量寿经上曰:“众生心念。”法华经普门品曰:“心念不空过。”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术语)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nttarasamyaksaṁbodhi,旧翻无上正等觉,又云萨般若Sarvajā,旧...全称魏书释老志。北齐魏收着。载于魏书卷一一四。为我国释道史志之滥觞。全志分佛、道二部分,佛教占极大篇幅。佛教...为我国禅宗之一派。青原,指唐代之青原行思禅师;下,派下之意。即六祖慧能之法嗣青原行思之法系,相对于同是六祖弟...(人名)姓傅,名翕,字玄风。南齐建武四年生,陈宣帝大建元年卒。为有发之道士。取于姓曰傅大士,又取于地曰东阳大...(衣服)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法华经譬喻品曰: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阿弥陀经...说一切有部将律仪(即防护)分为三类:(一)别解脱律仪(梵 prātimoksa-sajvara),又作别解脱戒。即欲缠戒,为八众...(传说)佛为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使坐。华手经一曰:尔时长老摩诃迦叶在韦提诃山帝释石室,五百比丘俱止其...(衣服)又作祇支。译曰覆腋衣。长方形,自左肩覆右腋者。玄应音义四曰:竭支或作僧祇支者,皆讹也,应言僧伽鸱,此...(术语)谓断一烦恼,即有断一切烦恼之道理也。华严宗依无尽缘起之理而盛谈此旨。五教章三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谓远离是非、美丑、善恶、彼此等种种分别而平等之身、口、意三业。乃诸佛、菩萨所成就者。往生论注卷下载,阿弥陀佛...多罗,梵名 Tārā,西藏名 Sgrol-ma(救度母之意)。又作多利菩萨、多唎菩萨、多[口*隶]菩萨。意译作眼、妙目精、...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楞严咒感应力非常强大,我们读诵学之能除一切苦。 一:楞严咒是十方一切诸佛,每一佛必说之咒,十方一切诸佛也因为...
远离粗言,粗言这口业就是粗恶的语言。我们在身、口、意三业当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这个口无遮挡。因为我们都有这...
如果我们诸位道友害病也好,或者受到伤害、感觉到痛,你观一下吧谁在痛啊?在这个时间你把你的心、能觉悟的这个觉性...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①。其...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丰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最有大福报的人。 一般人以为有财产、...
一般人常把痛苦连在一起讲,分不清痛与苦的区别,多半认为痛就是苦、苦也一定会痛,把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有...
人天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得人身、感天福的一些行为规范。 首先从孝养父母来看...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
心念
【佛学大辞典】
上篇:心戒 | 下篇:心念口言 |
为心王、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有所缘之境,故称有所缘。所缘,谓心识攀缘寄托之境界,如眼识缘于色,耳识缘于...
佛智
释老志
青原下
傅大士
衣裓
三种律仪
佛分半座迦叶
竭支
一断一切断
平等三业
多罗菩萨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大藏经】佛说当来变经
【大藏经】般舟三昧经

楞严咒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感应力

一句恶语种,世世怨仇果

身体不是「我」,那「我」在哪里啊

《观无量寿佛经》第四观:宝树观
圣严法师《苦报与福报》

「痛」并不等于「苦」

得人身感天福的行为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