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凡十一卷。明代行深撰。全称贤首诸乘法数。又称贤首法数。以华严宗为主,集大小乘诸经之法数名目,并注明其出处。由...(术语)普放光明照十方界之三昧也。大宝积经八十九曰: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华严经十定品说十大三昧中第一云普光三...又作五部杂断。谓佛与独觉在凡夫位以六行观合断下八地见修五部之惑。五部指迷于四谛之理之四部见惑与迷于世间事相之...亦名:受具戒前阅律不成戒障、未受具阅律不成戒障 子题:贼住难、贼住同法方成必读羯磨理应非障、偷法、偷形、若但...【大空】 p0238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入于禅定时,身心适悦、轻安寂静之妙味;即禅乐,禅定之法悦。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一二七四中):“贪着禅味,...【舌界】 p0633 品类足论二卷十三页云:舌界云何?谓舌,于味已正当尝,及彼同分。...(杂语)死路危急之时也。永觉续寱言曰:愤然如遇着死对头,道须灭此而后相食。...(术语)前代诸师之修道者。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前修即前代诸师。...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就是吾人五阴合成的色身;众生世间是吾人身体以外有生命的一切众生;国土世...【趣入地】 p1326 瑜伽二十卷十六页云:谓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如是一切...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四众围绕。及天龙夜...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为说法。时舍利弗、大目乾连,前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足已,...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 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
【示沈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败。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好,看这一...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看别人有一点错误就把它发扬光大;看别人有一点好事情很怕别人宣扬出去,隐...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悟,取自《杂譬喻经》。 古时候,有个国王得了一种怪病,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头疼脑热的症状,而...
出自《佛说处处经》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间人。皆当从佛得福。今佛度世去。诸世间人民。当复从谁得福...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 今天我趁着身体康健、头脑清晰时立遗嘱,你们不要觉得惊诧和不吉利。人生无常...
佛陀住止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城边有一汪污泥不净的水塘,尽是粪便、屎尿等污秽物充斥,因为国中人民将秽物及鄙弃...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
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还要清楚。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看看八风中大家都认为是...
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
【法相辞典】
【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 p0694 瑜伽二十二卷十四页云:又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何等为三?一、观身业,二、观语业,三、观意业。云何观察如是诸业、令戒律仪、皆得清净?谓希当造及欲正造身作业时,如是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及以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为不自损,亦不损他,是其善性,能生诸乐,招乐异熟?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即于此业,摄敛不作,亦不与便。若自了知我此身业、不损自他,是其善性,余如前说。即于此业而不摄敛,造作与便。复于过去已造身业,亦数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余如前说。便于有智同梵行所,如实发露,如法悔除。若自了知我此身业、不损自他;余如前说。便生欢喜,昼夜安住,多随修学。如是彼于去来今世所造身业,能善观察,能善清净。如于身业,于其语业、当知亦尔。由过去行为缘生意,由未来行为缘生意,由现在行为缘生意,即于此意,数数观察;我此意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黑品;即于此业,摄敛不起,不与其便。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白品;即于此业,而不摄敛,发起与便。如是于彼去来今世所起意业,能善观察,能善清净。所以者何?去来今世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于身语意三种业中,或已观察,或当观察,或正观察;或已清净,或当清净,或正清净;或已多住,或当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观察,如是清净。
上篇:戒波罗蜜多种姓相 | 下篇:没 |
【第七所系】 第七末那识,依于为八识而生,且以第八识为缘,如唯识三十颂颂文:‘随所生所系’。即末那依阿赖耶而...
诸乘法数
普光三昧
五部合断
受具戒前不秉羯磨皆不成戒障
大空
禅味
舌界
死对头
前修
三种世间
趣入地
【大藏经】佛说佛名经
【大藏经】佛说月光菩萨经
【大藏经】佛说法灭尽经

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我们最坏的毛病,就是爱说别人的坏事情
最不称职的御医

世间的四种布施与供佛无异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池中大虫宿世的因缘果报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