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指夏安居之初日。其日期一说四月十六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另一说为五月十六日(大唐西域记卷八)。 p4...(术语)口称佛名也。即念佛。善导观经疏四曰:若口称者,即一心称彼佛。...(?~618)隋代僧。荥阳(河南)人,俗姓郑,名颋。早岁以才学著名于宁州(甘肃),官至五品。炀帝崩逝后,不复任...【三法得安隐住】 p0206 瑜伽十四卷六页云:又于正教诫方便,现修习时;由三种法,得安隐住。一者、空、无愿、无相...禅宗公案名。记述梁武帝请傅大士(善慧傅翕)讲经之一段因缘。碧岩录第六十七则(大四八·一九七上):“梁武帝请傅...【阿毗达磨】 p0776 如论议中说。 二解 如对法藏中说。 三解 世亲释一卷四页云:对故,数故,伏故,...指教乘法数卷十二归纳大般若经所说法门,计有八十一科。即:一为色,二为心,三为五阴,四为十二入,五为十八界,六...即以身比喻车,以识比喻牛。谓众生受业识之牵引,轮回于六道,不得解脱;如牛之拖车,往返不已。大智度论卷十九(大...【显扬论中四论可得】 p1467 显扬五卷一页云:又此论中、四论可得。非于余论。是故最胜。何者四论?一、非二边论,...【脱阇】 资中翻幢。熏闻云:阇,有作都音。引尔雅云:阇谓之台。而言脱者,积土脱落也。今所不取,盖是梵语故...(术语)有情之身心,无实体,故曰幻,有漏不净故曰垢。圆觉经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
问: 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的法理解释,那么净土法门能解释通途法门吗?请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大安...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名言跟业力的熏习,有共相、不共相跟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
面对今日社会种种纷诤、不安、惶惑等乱象,我们要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呢?其实,世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可...
人们通常认为快乐离不开财富,因此为了争取得到更多的物质,有的人会不惜一切手段。种种不善的行为,目的只是一个追...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有些人在修轮回痛苦的时候,会出一些问题。我遇到过这种陷入极端的人,他们在没有观修轮回痛苦的时候,对生活、工作...
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果地教,整体而言,净土法门修行的理论,就是要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必须专一心念...问: 一门深入和深入经藏是否矛盾,我们到底应该一门深入还是应该深入经藏?请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答: 一门深入是...
刺史李翱居士
【五灯会元】
鼎州李翱刺史,向药山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之。山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守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山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守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上下,曰:「会么?」守曰:「不会。」山曰:「云在青天水在瓶。」守忻惬作礼,而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玄觉云:「且道李太守是赞他语,明他语?须是行脚眼始得。」﹞守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山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守莫测玄旨。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合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守见老宿独坐,问曰:「端居丈室,当何所务?」宿曰:「法身凝寂,无去无来。」﹝法眼别云:「汝作甚么来?」法灯别云:「非公境界。」﹞
上篇:澧州高沙弥 | 下篇:翠微无学禅师 |
【善知诸论】 p1142 瑜伽四十四卷十七页云:云何菩萨善知诸论?谓诸菩萨、于五明处名句文身相应诸法,从他善受,言...
夏首
口称
智命
三法得安隐住
傅大士讲经
阿毗达磨
八十一法
识牛
显扬论中四论可得
脱阇
幻垢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净土法门能解释通途法门吗

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在的共相,只能改变自己的不共相

转纷诤为正义.化戾气为祥和

法乐之乐才是无穷而长久的甘味

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
端正思想消除极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