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杂语)讲完一部之书也。...【识如幻事】 p1435 瑜伽八十四卷九页云:云何识如幻事?言幻士者,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住四衢道者:住四识住。造作...【识蕴异相差别】 p1436 瑜伽五十四卷四页云:云何异相差别?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等。如经广说。乃至...【僧祗支】 或僧却崎(去奇切)。西域记云:唐言掩腋。旧或名竭支,正名僧迦支(处脂切)。此云覆腋衣。用覆左...【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 p0754 集论七卷七页云:复次方广分中,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云何可知?谓由五种因故...四神足所缘境者,谓已成满定所作事,此复云何?由已成满三摩地力,发起种种神变等事,是所缘境。 神足自体者,谓三...(1624~1688)清初僧。属日本黄檗宗。福州府镇东卫(位于福建)人,俗姓朱。字独吼。幼师事嘉福寺云涧弘公,年二十...梵语 avadāta-vasana,巴利语 odā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二种补特伽罗】 p0035 瑜伽九十一卷九页云:复次略有二种补特伽罗。一者、不能密护根门,二者、善能密护根门...(术语)唐译仁王经上曰:法相如是,有所得心无所得心,皆不可得。良贲疏中二曰:有所得者,取相之心也。无所得心者...即开除执著于佛陀伽耶成道之佛为近成之佛,而显示久远实成之本佛;即法华本门之开显。此系天台宗对于法华经所作判释...(印光大师校印本)...(龙藏本)...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为说法。时舍利弗、大目乾连,前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足已,...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三和合就是六根攀缘六境,然后识于中而生,根缘境,识于中而生,叫做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而...问: 请问受五戒,如果犯戒的话,是否要在佛前求忏悔呢?忏悔可以得清净吗? 大安法师答: 五戒,特别是前四戒:杀...
真正的贤人君子一定会真诚待人,不用机心,不设城府。 但是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你...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嘉谷,...问: 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
那是民国九年的时候,有一则真实的传奇性的故事:有一山居人家,刚好办完喜事的第六天,全家人正在祭祀祖先之际,忽...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动念都源于我们对外境的不同认识。《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
十种行愿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行愿品] 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遍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一礼敬诸佛谓一心运想十方诸佛。如对目前。恭敬殷勤。五体投地。故云礼敬诸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二称赞如来谓爱乐佛之功德。以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称扬
上篇:十法行 | 下篇:十度各三行 |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
满讲
识如幻事
识蕴异相差别
僧祗支
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
四神足
性狮
白衣
二种补特伽罗
有所得心
开近显远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佛说月光菩萨经

识心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
犯五戒后能忏悔吗

真正的贤人君子,不设机心城府

世人若遇灾殃,应作偿债想
如何让自己持戒更圆融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实故事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