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凡七卷。唐代千福寺怀感着。又作释净土群疑论、群疑论、决疑论。计一一六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针对陈隋...(术语)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术语)具名一乘显性教。圭峰所立五教之一。...系收集唐代荷泽宗之祖神会法语之书。完本今散佚不传。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所收之“洛京荷泽神会大师示众”,及同书...亦名:乞衣戒开缘 子题:余时、夺衣、失衣、十种失衣、烧衣、漂衣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杂语)一作布噜沙Puruṣa,又作补卢沙。译曰人,丈夫。寄归传二曰:言布路沙者,译为人也。梵语杂名曰:丈夫,布...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指大乘教中权巧方便之教法。为“实大乘”之对称。又作权教大乘、大乘权教。略称权大。即为顺机应情而方便宣说不了义...以孝子之爱敬父母比喻菩萨之慈悲。大无量寿经序分(大一二·二六六中):“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亦名:安居竟自恣 行事钞·自恣宗要篇:“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论夏初创集,将同期款九旬,立要齐修出离;若逆相举发...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漏已尽,神通明达。诸众圣其名曰:尊者阿难,...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
第一是选择远离杀业的事业。 远离杀业,就是不杀生,不搞屠宰,扩展了很多,不搞养殖业,不搞渔猎,打渔啊打猎啊,...
在《地藏经》第一品里有一个问题,业果能转不能转?定业能转不能转?如果定业不能转的话,那婆罗门女她求也没用,而...
受人羞辱、亲人离世、三餐不济,因而烦恼,这是合理的。 情绪化,胡思乱想而生烦恼,为非理烦恼。人之烦恼,十之九...
我们必须用心力来引导业力。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力,所以人跟人之间是非常复杂。我们人跟人之间有无量无边的善...有一次,有人问隆波田禅师,怎么解释苦。隆波田禅师拿了一个东西放到手中,紧握拳头,接着,翻手,手心向下,然后松...3月2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会长扩大会议,借此机会,笔者就人间佛教思想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前来参加...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人每天都在与自己的宿生恶习作拉锯战,自觉力、省察力稍一薄弱,道心就退转了。好...
圆顿大法,尘劫难闻,得与胜会,确是多生善根深厚,切勿作容易想。 每见多人于殊胜事,种种障难,或俗累,或病苦,...
九心成轮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谓众生一念之心。缘于尘境。随有九种之相。如轮旋转。周而复始。无有休息。故云九心成轮也。一有分心有分即心本有之分。谓如众生初受生时。心虽未能分别。亦有自然任运缘境之分也。二能引发心谓众生一念之心。既有境对。遂于此境能引发分别也。三见心谓此一念之心。于所缘之境既能引发分别。则内外照瞩。一一明见也。四寻求心谓此一念之心。于境既能明见。即起希慕追寻求觅也。五贯彻心谓此一念之心。于境既能求觅。则贯透通彻。知其善恶也。六安立心谓此一念之心
上篇:鬼分九类 | 下篇:九结 |
指法华经之说会。二处即灵山、虚空。三会者,即:(一)自初至宝塔品之半,在灵山说,故称为灵山会。(二)自以大音声普...
净土群疑论
圆照
显性教
神会语录
从非亲俗人乞衣戒开缘
布路沙
契悟(三)
四法界
权大乘
爱敬父母喻
自恣制夏末意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择正业而活命

业果和定业能不能转?

不计较与肯吃亏

人生没有对错,还债而已,不要堕入对立
苦从何来
悲智等运 严土利生——惟贤法师谈「人间佛教」思想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