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行支】 p0604 成唯识论八卷九页云:卽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 二解 ...(地名)西域记地理考证曰:印度称城为普尔。或作波尔,或作婆耳,或作不耳,或作波罗,或作补罗,或作波里,或作波...果上的人。有三种,即佛、辟支佛、阿罗汉。...谓害相应诸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害寻。...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行事钞·头陀行仪篇:“有十利: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恼,五、...【修所断法聚】 p0903 瑜伽一百卷十八页云:修所断法聚者:谓余一切所应断法。...(术语)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也。...子题:等得、等供、打犍稚止为白告静众、钟磬打为事用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打静法,维那先户外具仪,敛掌,傍门...(异类)大乘义章八末曰:此之六种,经名为道,亦名为趣。有饿鬼业因者之所趣,故曰饿鬼趣。五趣或六趣之一。...其义有二:(一)指本地佛之成道。“迹化”之对称。法华文句记卷五上(大三四·二三四上):“迹化举三千墨点,本成喻...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时,与五百应仪、菩萨千人共坐。中有...(龙藏本)...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i 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
常说态度比能力重要,拥有正确的心态与个性,是成功的关键。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点,特别是面对困境时。以下是《...《大宝积经》云:菩萨应舍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佛言:弥勒,初...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要自己端正自己的心,要保持正念求度。倘是有了杀盗淫妄的念头,怎么好呢?倘是当下有这一念...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这次学人受会长的邀请,来跟大家讨论净土宗的理论跟修学的方法。那...一、一句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第一句来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从...切莫误解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帝王、将相都在护持佛法,但也有一些帝王灭佛。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 第一次灭佛就是在北魏魏...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
慧永(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历代名僧辞典】
释慧永。姓鄱氏河内人也。东晋之末。师事沙门竺昙现。续闻道安法师。为时规准。自其千里伏膺从学。于时中原多故民相吞噬。姑欲南逾五岭。弛息罗浮之阴。纔至寻阳。郡人陶范苦要留之。遂托庐山之西林不易年。门徒[洼-圭+帚]盛。远公又复来止。于是相与以为终焉计。远居东林三十年。影不出山。永于西林亦如之。加夫研味经律。精明讲说。布衣疏食乐以终岁。尝欲宅心静境习诸三昧。乃立一室于其所居峰顶。每永之至室旁之虎。必就驯伏。人或惧之。则驱而去。旋又来伏焉。又尝行至乌桥。乌桥营主乘马使酒。道相梗阻。永以日时颓暮。退无所之。举杖遥指其马。马惊主堕。因大遘疾。寻而追悔。永曰。佑戒之神暴。尔狂人于永也奚悔哉。然永真素自然语不伤物。标诚树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遇疾敛衣。摄念冥目。西向俄而求屣欲起。众怀疑恐前且问焉。永曰吾以佛来故起。之何其问也。已而遂终。道俗奔赴。咸闻天香。七日乃歇。
上篇:僧显(西晋江东)《净土往生传》 | 下篇:慧远(东晋庐山)《净土往生传》 |
【大乘与七大性相应】 p0245 瑜伽四十六卷十八页云:诸菩萨乘,与七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何等为七?一者、法...
行支
普尔
果人
害寻
漏尽阿罗汉
随坐十利
修所断法聚
不思议身
打静法
饿鬼趣
本成
【大藏经】六度集经
【大藏经】【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大藏经】文殊菩萨心咒

13种不该有的坏个性
世话、戏论、愦闹的二十种过失

端心正念,这是最要紧的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念佛的三大利益
【推荐】弘一大师《切莫误解佛教》

灭佛的因果报应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