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德韶国师。处州龙泉陈氏。母夜梦白光触体。因而有娠。及诞尤多奇异。年十五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依本州龙归寺落发。十八纳戒于信州开元。后梁开平中游方。诣投子山见大同禅师。发心之始也。次谒龙牙疏山。各有机缘。历五十四员知识皆不契。后之临川。谒净惠益公。一见深器之。师以遍参但随众而已。益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益云。是曹源一滴水。师于座侧豁然大悟。平生疑滞涣若冰释。遂以所悟闻于益。益曰。汝向后当为国王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自是诸方异唱古今玄键。与之决择不留微迹寻游天台。观智者顗禅师遗迹若旧。复与智者同姓。时谓后身焉。初止白沙。吴越忠懿王以国王子刺台州。向师之名。延请问道。师谓之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祐元年王嗣位。遣使迎之。申弟子礼。有传天台教义寂者。屡恳于师曰。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师于是闻于忠懿王。王遣使及赍师书往彼缮写备足而回。迄今盛行于江南。师于般若开堂说法。十二会语具传灯。尝有偈示众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开宝辛未华顶四峰忽摧声震若雷。师曰。吾非久矣。明年六月大星殒于峰顶。林木变白。师乃示寂于莲华峰。参问如常。二十八日集众言别。跏趺而逝。寿八十二。腊六十五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六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 p0314 成唯识论四卷二十一页云:有义,应说六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瑜伽论说:...Shenhui 唐代禅宗僧人。俗姓高,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学五经,又好老庄。后览《后汉书》,知浮屠之说,遂留意...(1628~1697)明末清初僧。盐城(江苏盐城)人,俗姓孙。初习世学,读书有慧思。顺治四年(1647)手刃父仇,告祭于...禅宗公案名。记述梁武帝请傅大士(善慧傅翕)讲经之一段因缘。碧岩录第六十七则(大四八·一九七上):“梁武帝请傅...(术语)空,假,不空假也。齐书周颙传:颙泛涉百家,长于佛理。着三宗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传说)佛告文殊,阿难事我二十余年,具足八种不思议:一受特别之请待,不往施主之家,往必与众共。二如来之衣,虽...【一切无为皆非实有】 p0014 俱舍论六卷十五页云:经部师说:一切无为,皆非实有。如色受等,别有实物;此所无...(术语)台宗六即位之第六。佛果为究竟之觉悟,故云究竟,此觉智与初位之凡心理体不二,故云即。止观一下曰:究竟即...(术语)对所缘而言,缘为攀缘眼等之心识,攀缘声等之外境曰能缘。声等之外境曰所缘。攀缘者,心识不独起,必攀外境...位于韩国全罗南道长城郡白岩山。原称白岩寺。为韩国三十一本山之一。如幻创建于百济武王三十三年(632,唐太宗贞观...指观无量寿经中说第七观时,出现于韦提希夫人面前之阿弥陀佛。亦即应释迦演说除苦恼法而应声出现之佛,故称应身即现...《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五百大德声闻:舍利弗、大目揵...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在一个靠海的山洞里,一个老和尚正在盘膝打坐。他突然听到了几声哭泣,声音好像来自山脚下的海...
想要保持健康,就不能老是为事烦心。无论遇到任何人生难关,都不能因而损伤到健康。平日的生活作息要正常,应该要做...无著文喜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他七岁出家,参访善知识,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文殊菩萨示现,为其指点迷津。文喜禅师前...
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不真实的事情。譬如一件衣服说是名牌,结果是假的,这个我觉得还好、伤害不大,最可...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些妇女出家后,深感过去...
在我们生命当中最麻烦的就是感受的问题,感受问题。那么感受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 佛陀...
从前在印度有一位大施主,他有很多的财产,并与妻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却生下一个非常丑陋的...
天台山德韶国师《佛祖历代通载》
【佛教人物传】
上篇: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 下篇:汝州风穴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
谓诸法系依一心(如来藏心)之缘而生起。与“一心缘起”同义。含有法界缘起、如来藏缘起等缘起之意,乃用于示明华严...
六随烦恼遍与一切染心相应
神会(686~760)
原志
傅大士讲经
三宗
阿难八不思议
一切无为皆非实有
究竟即
能缘
白羊寺
应声即现弥陀
【大藏经】瑜伽菩萨戒本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遇到任何难关,都不能损伤到健康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世俗观点认为的快乐,并不是真实的
法照大师劝念佛
发毒誓的果报

不要跟着感受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