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诠事物之理义为句。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瑜伽论伦记五上曰:“诠法自性名名,诠法差别名句。”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受支】 十二因缘的第七支。以触为缘而生起。儿童年龄渐长,智识渐开,有了分别心,这时对外境已不再是直觉的触,...(杂语)一切众生,由此四种之生而出生,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轮回转生也。...指密教修行者本性具足之戒。即行者以净菩提心之体性为戒体,而无需择地造坛,亦不需经由阿阇梨等之师缘即能自然发得...即七类弟子,构成释尊之教团(出家与在家)。又作道俗七众。七者即:(一)比丘(梵 bhiksu,巴 bhikkhu),又作苾刍...(术语)十恶业之一,新译作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俱舍论十六曰:...亦名:叉腰戒开缘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不犯者,或有病胁下生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道路行者。”(...【三十七觉分】 p0201 俱舍论二十五卷十二页云: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觉分三十七。谓四念...五代佛教是叙述从公元907 959 五十余年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初地以前。地前是凡夫菩萨,要到地上才是法身菩萨。...谓密教行者之悉地有上、中、下三品。悉地,梵语 siddhi,意译成就,谓三密之行业相应而成就妙果。三品悉地中,上品...【为掉所动戒】 p1176 瑜伽四十一卷八页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八大人觉经...问: 烧开水时,水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算犯杀生戒吗? 大安法师答: 烧开水,里面是会烧死大量的微生物。但是在我们...
问: 破邪显正要如何避免犯说四众过戒? 净界法师答: 要如何避免说四众过戒,这当然每一个人不说四众过的因缘不同...
业缘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受业力所牵引,有种种的因缘,最重的因缘就是为生计所迫。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忙碌,必...佛法教导我们抗拒诱惑、破除对七情六欲的执着,多利用因缘观、慈悲观,以及转变观念等方法,但有时这些方法还来不及...
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哪个人能够做到一帆风顺。人生的起起落落,或者悲欢离合在所难免。有时我们心灵的阳光会被雾霾...旭日缓缓升起,照亮了大地。祇树给孤独园里的比丘们,早在太阳射出第一道霞光前,已经开始一天的精进修行。 佛陀经...
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起伏不定,得失无常,有遗憾的...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外道就是心外求法的各种宗教;相就是它表现的相状...
句
【佛学大辞典】
上篇:禾山解打鼓 | 下篇:句句 |
【恚寻思】 p0939 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心怀憎恶于他,攀缘不饶益相,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名恚寻思。...
受支
四生苦轮
住无为戒
七众
偷盗
叉腰白衣舍戒开缘
三十七觉分
五代佛教
地前
三品悉地
为掉所动戒
【大藏经】阿弥陀经要解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藏经】【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烧开水算犯杀戒吗

如何避免「说四众过」

以净土法门作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
圣严法师:收心的练习

学会转变心态,幸福其实很简单
蜜蜂王的巧智

如何对待世间种种困难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