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言老,病,死,之三苦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有法】 p0535 瑜伽八十四卷三页云:有法者:能引义故。依于苦等,有无量种出离远离所生法故。 二解 瑜伽...指一年四季中,每季最初之月。即农历孟春之正月,孟夏之四月,孟秋之七月,孟冬之十月等四个月。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月...(名数)六波罗蜜多也。唯识论九曰: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凡四卷。明代明贤纂辑。明万历年间,许国诚、高一福修“京口三山全志”,以鹤林寺志一卷附之,时明贤亦撰本志,搜罗...(术语)五种不还之一。不还之圣者自欲界而生于色界之中有之身,证罗汉果而般涅槃也。...(术语)八念之一。人于一切时中常念其身必有死而不忘也。智度论二十二曰: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地名)Kauśāmbi,巴Kosambi,国名。...亦名:乞钵戒制意 戒本疏·三十舍堕法:“钵减五缀不漏,堪可资身长道便罢。今乃处处随非亲乞,长贪妨道,恼乱施主...【多诸财宝多诸事业过失】 p0624 瑜伽九十九卷四页云:若有执受金银等宝,种种品类,买卖营为,种莳林木,畜憍...【离间语有三种】 p1429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六卷十七页云:云何离间语从贪生?谓如有一,为名利故,于彼有情,或彼亲...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从神室出,往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信愿持名,乘托阿弥...
我们一个人做事,往往在一念之间,首先你要在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人生的快乐跟钱没有直接关系。...问: 如果觉得自己心量狭小,没办法生起大悲心,应该如何扩大心量?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有时因为工作压力而感觉疲厌...
四大名山的菩萨各有所表:文殊菩萨表大智,普贤菩萨表大行,地藏菩萨表大愿,观音菩萨表大悲。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事实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无法达到无我的境...在我国,人们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所谓:冬天进补,上山打虎。但是冬令进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根据经典及祖师所说,业障的聚集有以下几种原因: 1、由贪嗔痴来 菩萨念及过去世在漫长的生死流转过程中,由于以贪...
居士鲍中素来信,近来做功夫,少少有了入手处,故问大师,有没有秘密的窍诀,做为捷径?憨山大师与其的书信中这样说...
省庵大师就告诉我们:舍就是去去掉邪的发心。邪的发心,前面就讲,不要去向外面去求名闻利养。末法的时候这方面的修...
三种身苦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三种作意 | 下篇:三种忍行 |
(术语)Arhat(N.sg.m.Arhān),阿罗汉之略。小乘之极果也。...
自性戒
有法
四孟月
六到彼岸
鹤林寺志
中般
念死
巨赏弥
非分乞钵戒制意
多诸财宝多诸事业过失
离间语有三种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佛说罪福报应经
【大藏经】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内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质更重要
应如何扩大自己的心量

修修慈悲心
圣严法师《认识自己才能有所成长》
素食进补不妨一试

业障是怎么来的

在一念上究破,方能永断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