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惑、业、苦三道。用以显示为惑业所缠缚(迷)之因果关系。即依贪、瞋、痴等惑而造作善恶之业,复由此业为因而招三界之生死苦果,称为惑业苦。又“道”,为能通之义,些三者由惑起业,因业感苦,于苦复起惑,展转相通,生死不断,故称为三道。[成唯识论卷八] p4944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无有怯弱】 p1065 瑜伽二十八卷六页云:云何无有怯弱?谓于后时应知、应见、应证得中,未知、未见、未证得故;发...谓性即是佛。性,有体、因、不变等诸义。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性谓法尔自有者。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四八·三八七...(行事)读经文而无滞为胜,滞者为负,以争胜负也。...将社会现象与社会力量人格化而形成之神。原始社会结构简单,当时的神灵观念皆属自然神,其后,随着生产力之发展与社...指释迦佛入灭至弥勒菩萨出世之年数。弥勒菩萨现住兜率天之内院,定寿四千岁,待定寿终了,方得出世成佛。其定寿换算...(杂语)又云振铃。即一座行法之终,振鸣金刚铃也。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下曰:是时瑜伽行者,习送诸佛,各还本土,真言...【所转舍】 p0738 成唯识论十卷五页云: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名数)东方因陀罗,帝释天也。南方焰摩罗,焰摩天也。西方嚩噜拏,水天也。北方毗沙门,毗沙门天也。东北伊舍尼,...梵语 ?aiksa-a?aiksa,巴利语 sekha-asekha。“学”与“无学”之并称。学,即有学,指虽已觉四谛之理,但因未断烦恼...东汉译经僧。又称竺朔佛。生卒年不详。天竺人。秉性明敏,博学多能。桓帝(一说灵帝)时,携带道行经之梵本到达洛阳...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龙藏本)...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i 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
我们看癸二的 明随缘不变之体。 这个体当然是最重要的,功德的妙用是来自于对内心自体的了解。分三段:第一段,明随...末法时期修行对我们来说,具有着种种的魔障,如果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旦缺乏正知正见,就会陷在种种的邪见里。这个...
佛教的是非观 天底下,我们最不能正确面对的就是是与非这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你对我错、他好你坏等这样的是...
今天的题目是道信大师之禅法。大家知道,道信是中国禅宗的第四祖,他生活的时代大约是公元580年到651年期间。道信禅...
「忍辱」跟「精进」,它们两个也不是什么功德,但是它们两个对功德有保护跟增上的作用。所以印光大师说,菩萨道要成...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就是在座的游居士。目前台湾各大学都有佛学社团的成立,大多数...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题。其实修行是管好自己。整天把自己的时间跟精力放在去发...
1942年的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一代高僧,南山律宗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取吉祥卧安然示寂。而大师去后,其思想与事...
惑业苦
【佛光大辞典】
上篇:惑染 | 下篇:惑着 |
佛、菩萨由慈心流出诸功德及善巧方便,称为慈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大一○·一六中):“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
无有怯弱
离性无别佛
读经争
社会神
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后铃
所转舍
八方天
学无学
竺佛朔
如法
【大藏经】正法念处经
【大藏经】【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大藏经】文殊菩萨心咒

佛陀如何破除凡夫的执着
末法修行魔障多

天底下最难的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

入禅之门第三讲:四祖禅法

生命可以透过努力,作很大的改变
妙莲老和尚《福慧双修》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