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Jayasena。音译阇耶犀那。西印度苏剌佗国人。属刹帝利种。幼好学,初依贤爱论师学因明,未久,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又于安慧处学声明及大小乘论。其他如四吠陀、天文、地理、医方、术数等外典诸学皆究明其根源,而为时人所敬。当时,摩揭陀国满胄王,戒日王均曾迎为国师,欲封二十、八十大邑,皆为师所辞。后居于杖林山,讲经说法,道俗宗归者逾数百人。玄奘历游印度时,曾师事二年,从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成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学,而对瑜伽、因明等有所质疑,得大启发。师认为无著于其摄大乘论中所立有关“大乘佛说”之量(论式)有所过误,故新立“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之量,以论证诸大乘经皆为佛所说,世称之为胜军比量。[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成唯识论演秘卷三本、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九] p4862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无我相】 p1057 杂集论六卷七页云:无我相者:谓如我论者所立我相,蕴界处非此相。由蕴界处我相无故;名无我相。...【有心无心二地】 p0553 瑜伽十三卷十三页云:已说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界名)娑婆世界之译名。此界众生忍为恶故,又诸菩萨,为教化忍受劳倦故,名曰堪忍世界。文句二下曰:娑婆此翻忍。...【离欲四句分别】 p1430 法蕴足论五卷十六页云:一、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身离非心。谓如有一,剃除须发,披...(术语)谓妄心所现虚妄不实之境界。一切世间之事物是也。占察经下曰: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释迦弥多罗】 此云能支。师子国长寿沙门,三果圣人,唐高宗敬重。...(名数)一、七岁至十三,名驱乌沙弥。律,小儿出家,阿难不敢度,佛言若能驱食上乌者听度。二、十四至十九,名应法...因明用语。即简别之言。又作简别、简别语。即因明对论中,为避免论法上之过失,于宗(命题)、因(理由)、喻(譬喻...(一)指于午前所上之佛供。(参阅“佛供”2631) (二)指僧众午斋。午斋,即午餐。昔于僧堂里,早餐食用稀饭,中午多...梵语 dharma,巴利语 dhamma。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一)于佛典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龙施女自说过去之经历。...(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礼佛大忏悔文...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
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将入涅槃之际,付法予商那和修尊者,并且殷重叮嘱:昔日世尊游化至摩突罗国,曾经教示,此国有一位...
净土宗的修学是本尊相应的法门,就是说,我们临命终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而往生,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跟弥陀感应道交。...
有因缘去福利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 大家都要老,但是,心里却不容易生出自己将来也会老的认知来。通常就会觉得,老...【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是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儿?那么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意思...
【原文】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 时有愚人,闻其此语,...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内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它也自然会出现。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佛教的功德没有一个是...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学佛就是为...
胜军
【佛光大辞典】
上篇:胜论经 | 下篇:胜军不动 |
亦名:疑恼戒开缘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不犯者,其事实尔,不故作。彼非尔许时生;恐后有疑悔,无故受他利养,...
无我相
有心无心二地
堪忍世界
离欲四句分别
妄境界
释迦弥多罗
三品沙弥
简言
午供
法
龙施菩萨本起经
【大藏经】【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大藏经】【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忧波毱多尊者的前世因缘

不是佛号有问题,而是你的心有问题

【推荐】老去,其实很残酷
佛学常见辞汇(六画)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百喻经》痴人赞父

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