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十三卷十三页云:已说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境不现前故,阙作意故,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譬喻)慈悲之心,能使人滋荣,故譬之以水,曰慈水。性灵集七曰:慈水奄游。此云慈母也。...(741~824)即唐代牛头宗之道林禅师。杭州富阳人,俗姓潘(一说翁)。师尝见秦望山有长松盘曲如盖,遂栖止其上,故...【善知诸论】 p1142 瑜伽四十四卷十七页云:云何菩萨善知诸论?谓诸菩萨、于五明处名句文身相应诸法,从他善受,言...(杂语)恶事苦恼之消灭也。法华经药王品曰:病即消灭。...【四智心品种子】 p0457 佛地经论三卷十二页云: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发...【王猛利愤发】 p0379 瑜伽六十一卷三页云:云何名王猛利愤发?谓有国王、诸群臣等有小愆过,有少违越,便削封禄,...【六懮近行】 p0302 集异门论十五卷五页云:六忧近行者:云何为六?答:一、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术语)佛之智慧广大不可识量,因而谓佛智为广大智。大日经三曰:奇哉真言行,能具广大智。同义释八曰:此广大梵音...凡三卷。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原名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五代、宋以后始改今名。记载东汉至东晋之轶事琐语...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意义均等之品类称为同品。同品若为立(立论)者不许(承认),而为敌(问难)者所许,则称为...梵语 catvāro dvīpāh,巴利语 cattāro dīpā。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佛说疗痔病经...
恭敬佛像之学处分三: 一、真实义;二、以公案说明不敬佛像之果报;三、应学恭敬 一、真实义 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
第一节 人死并非如灯灭 在大乘佛法的显宗教理中,是将整个生命与物质的存在分成胜义与世俗两个层次。胜义即是最本质...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为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人,最无能和不可交的人。试问一...
若看到沙弥,即使是孩童年龄的小沙弥,也一样要礼敬,甚至礼拜,如同礼敬大比丘僧。不要因为沙弥在僧团中的阶位比较...
过去有一位国王名萨和檀,即施一切义,只要他人有所求,从不违逆,总是慷慨布施,其声名远播,无人不知。一日,文殊...节录《善生经》(中阿含) 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个要点: 一者、怜念妻子,(事事体谅体贴妻子) 二者、不轻慢,(尊重妻子,...
一、善知识的名义 善知识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一般是讲知识。知识在今天的社会学里面,是指某种专门的学问。但是在佛...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僧人的本分:依法修持,宏传佛法,让三宝住世,利益众生。...
有心无心二地
【法相辞典】
【有心无心二地】 p0553
上篇:有无无二为相 | 下篇:有余依涅槃界 |
(术语)教善云劝,制恶云诫。如来之教法,必具此两门。大判一代教,则经藏者劝门也,律藏者诫门也,乃至诸恶莫作者...
慈水
鹊巢和尚
善知诸论
消灭
四智心品种子
王猛利愤发
六懮近行
广大智
世说新语
他同品
四洲
【大藏经】思惟略要法
【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像的真义与不敬的果报

轮回与转世

外让一步,心进一步

现三宝形象的,都不应该随便使唤,否则损自己的福报

国王携妻舍身为奴
夫妻之间如何相处(佛经节录)

如何依止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