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僧。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自幼入道即以严守戒律著称,敏而好学,尤好法华经,并持密咒。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初居于湘州麓山弘化佛法,其后,入剡之葛少砚山,于此终老。著有法华义疏四卷。[梁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六] p3487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名数)一制衣,五条七条九条之三衣佛制使比丘必畜之,不服则受罪。二听衣,百一资具粪扫衣等,计土地寒温人体消长...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于午后食,称为后食,皆不合制。或谓晨朝之食称为轻食;于晨...【苾蒭】 古师云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据辩意长者子问经载,诸众生若能行此五事,则得于人中受生。五事指:(一)布施,谓人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安立真实】 p0626 瑜伽六十四卷四页云:云何安立真实?谓四圣谛。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所以者何?以...【异生恒有我执证】 p1116 成唯识论五卷九页云: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术语)法苑珠林曰: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华枝如龙头,故名。亦云种出龙宫,故曰龙华树。...(书名)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二十二卷。婆薮盘豆者世亲之梵名。此论与阿毗达磨俱舍论同本异译,是曰旧论,又云旧...云何正定?谓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乃至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术语)谓眼等六根之中,一根返于真性则余五根亦得解脱也。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又六根亦如是,元...指布施之物,或特指施与僧侣之物。嚫,指布施、施与之意,故嚫物即指布施他人或施与僧侣之财物;与“嚫资”同义。(...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我们都知道,社会伦理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自然和谐;人际关系不合,社会自然诸多纷争;...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一、业的习气,二、外境,三、恶友的影响,四、依从错误的教导,五、习惯,六、错误...什么才是人?人的心里是仁义礼智信,那是人。人的心里面是五戒十善,这是人。如果心里面是贪嗔痴慢、是杀盗淫妄,那...
初步接触佛法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人生是苦,但通常人们对它的理解多半都是有偏差的。佛陀是说过人生是苦的话,但佛陀有...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
以这种顺从本愿而产生的愿望的力量,在临终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注解当中,大部分都说这个十念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 ...
一、喻旨 为修持净业者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说此二河白道之喻,以明求生净土回向发愿心之要。 二、喻事 1....「我爱」会让自己失去理性,甚至面临没有选择余地的窘境。因此,我们要恢复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人最伟大的地方就...
竺法崇
【佛光大辞典】
上篇:竺法度 | 下篇:竺法雅 |
(术语)Deśaniya,译曰发露,说罪。所犯之罪向他自首也。旧谓之忏悔。行事钞中四之三曰:提舍那者,此云发露。谓...
二衣
小食
苾蒭
五事生人中
安立真实
异生恒有我执证
龙华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正定
一即六
嚫物
【大藏经】僧伽吒经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推荐】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法教您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
吃素改变对生命和世界的态度

人生是苦,化苦为乐
禅者悟道的境界和感受

临终十念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