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谓眼等六根之中,一根返于真性则余五根亦得解脱也。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又“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无明因行】 p1058 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五页云:问:此经中说无明缘行;何故不说无明因行耶?答:余经亦说无明因...(术语)直说法义之长行经文也。十二部经中修多罗之说相也。又不借余人,本人自说曰直说。成实论一曰:修多罗者,直...(术语)菩萨在三阿僧祇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修感三十二相之福业,乃成佛。俱舍论十八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胜鬘经(大一二·二一八中):“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 p0635 瑜伽二十一卷十七页云:云何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谓初获得于诸如来正觉...【味境】 又作味处,五境之一。是舌根所对之境,为舌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味尘者,亦四大之所造,乃舌...行事钞·说戒正仪篇:“若有犯重罪不预闻戒,纵在寺内,别众则无;若经忏悔,来否随意。僧残已下,依教忏讫得闻。”...【世间世俗谛】 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钵、军、林之假名,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又为...(仪式)法会之声明也。呗者呗匿之略。又作婆陟、婆师。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亦名:受八戒法、授八戒法 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受八戒法。善生经增一阿含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日、十四日、...十善即十善业,梵语 da?aku?ala-karmā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得谐偶者,云何不等耶?愿佛天中天,普为说之。...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业报...
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
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师、某某禅师、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
我们前面讲到,当时穷子遇到父亲的心态叫做心怀恐怖,疾走而去。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心怀恐怖,疾走而去,这个穷子大...
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 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遇到一个真正欢喜快乐的人。大部分的人都好像心事重重,彷佛有很大的压力,忙得不太...
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愿好像很忽略,但是他信心倒是具足。 每一个人都觉得净土很好...问: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还仅仅是觉得自己信了?我现在挺愿意马上能去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地方,但有诸乐无有众...
一即六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一即三 | 下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散位独头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为散乱心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
无明因行
直说
三祇百劫
世法
亦趣入亦将成熟非已成熟
味境
犯忏可否闻戒
世间世俗谛
梵呗
八戒受法
十善十恶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大藏经】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藏经】悲华经

做一滴滴好事,不要认为没有人知道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出家师父的法名为何要尊称上下

大乘思想为什么要强调福慧双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欢喜菩萨真人真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