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七种第一义境界。乃诸佛所证所得之境界,计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过二见境界、过佛子地境界、入如来地内行境界等七种。约其极处,悉皆成就,故总称第一义。(一)心境界,心乃中道之理心。此为诸佛菩萨中道之理心所造。(二)慧境界,慧乃慧性。谓诸佛菩萨之慧性照了分明。(三)智境界,智乃智用。谓诸佛菩萨之智力现前,了知一切万法。(四)见境界,见乃正见。谓诸佛菩萨之正见现前,无诸邪妄。(五)过二见境界,又作超二见境界。二见乃断、常二见。即诸佛菩萨能超断、常二见。(六)过佛子地境界,又作超子地境界。子地者,登地菩萨等视众生如己子,故名。此谓诸佛菩萨能超十地,成正觉。(七)入如来地内行境界,又作如来自到境界。内行乃果上之行。谓如来能尽法性之源底,成就二利,成就世间、出世间上上之法。以上七种,前六者通于佛菩萨,后者则为如来之自境界。[入楞伽经卷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九] p113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乃总称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三密平等之三摩地,故统称其法为三摩地法。又为凝想五相成身、三密秘观,以通达三摩...【有漏善】 为无漏善的对称,谓生起无漏智以前,凡夫所发之善根。如五戒、十善,及见道以前的善根皆是。若修有漏之...(流派)说假部也。...【具足相及不具足相】 p0825 摄论一卷十八页云: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世间离欲者,名...亦名:使非亲织戒犯缘、自乞缕使非亲织戒犯缘 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四缘成犯:初自乞缕线,二、织师非亲,三、不...(术语)与线同字。梵语修多罗Sūtra,直译为綖。义译为经。两译双举为綖经。经文为如线之贯物,使不散逸,贯穿连缀...(术语)苦谛四行相中之二。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曰空,无我我所曰无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观五受阴...又作七坛御修法、七佛药师法。即日本台密以七佛药师为本尊,为息灾、增益所修之秘法。(参阅“七佛药师法”98) p6...声闻(梵 ?rāvaka),指闻诸佛之声教而得悟道者。狭义之声闻,指佛陀在世之诸弟子。法华论卷下、瑜伽师地论卷八十...谓己无德。而谓有德。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邪慢。...(术语)又云受莂。从佛受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圣八关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龙藏本)...僧伽吒经...
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 我们希望这一念心不贪求世间五欲的境界,专心来忆念这个佛...每次坐长途汽车,落座后就闭目遐想:今天总应该会有位美女坐我旁边,起码是个赏心悦目的异性! 但是,每次都让我失...
《八十华严》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也就是说大菩萨有十种行持,可以远离魔业的障碍和困扰。 那么是哪十...
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蕴之苦,眼睛贪看好的,耳朵贪好音声,舌嗜美味,成天只知道要...每次回老家,母亲一定要摘下耳环,穿上洗得发白的休闲装,连鞋子和背包也要换成最普通的。我忍不住笑她:人家都是衣...
问: 念佛行人,在只能粗持五戒的基础上,能上品上生吗?我常想,自己真的就是罪恶生死凡夫,往生时也只配下品下生...有个秀才从乡村要赶到城里,就骑了一只驴子赶路,到目的地之前三里路,这只驴子停住不动了,再怎么催赶都拉不动,为...各位听众!农历的七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这七月末后的一天,相传是地藏菩萨的生日。实在地说,这一天不是他的...
七境界
【佛光大辞典】
上篇:七僧斋 | 下篇:七漏 |
(术语)三昧耶者要誓之义。行灌顶时宜发坚固之要誓,是云三昧耶。因而就作法称为灌顶,就受者之心谓之三昧耶,其体...
三摩地法
有漏善
多闻分别部
具足相及不具足相
乞缕使非亲织师戒犯缘
綖
空无我
药师护摩
四种声闻
邪慢
受记
【大藏经】佛说八关斋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僧伽吒经

修行人有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好运气是自己做出来的

有十种行持,可远离魔业的障碍和困扰

父母子女乃是相互的债主
善良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