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异门论十卷七页云:谛语者:谓所说语,是实,非不实;是真,非不真;不虚妄,不变异。是名谛语。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如华严经净行品(大九·四三二中):“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实相】 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即龙宫,谓龙之住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五四·二○五上):“律显则过亡;且如恚损轻枝,现生龙户。” p6378...犹言“不一不异”。如水与波,两者有别,故谓不即;水、波之性无别,故谓不离。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五上):“不即...全一卷。又作答道士假称张融三破论。南北朝沙门僧顺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八。三破论系道教人士假托主张...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之民间宗教首领。祖孙数代均在山西、四川等地传教,参与白莲教之起事活动,更因而...(术语)五种唯识之一。谓思惟观察唯识之理,由之而得之果智也。...行事钞·对施兴治篇:“临食五观,口口缘之。随得随失者,为贪等毒所夺。”资持记释云:“随得谓受食,随失谓忘念。...全一卷。又作授五戒八戒文。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一般于受戒之际朗诵本文。内容分为八戒文、五戒文两部分。(一)八戒...(地名)又曰南岳。古支那之衡州。天台宗第二祖慧思居之。辅行一之一曰:博物志云:嵩高为中岳,属豫州。华山为西岳...由发菩提心而生起归依佛、法、僧之一念,以趋向菩提。 p5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过去的修学过程,刚开始佛陀教授他的是观...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一,自号八不道人,因读莲池大师所著《自知录》及《竹窗随笔》...
刚开始先偏重点状的专注,怎么专注呢?一句弥陀念诵听,就是说,我们这个佛号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重要的次第要...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若持至事...问: 民间一直都盛行祭拜父母先祖,这很重要吗。 方海权答: 我们年节祭拜父母祖先、清明扫墓、超渡七世父母、超渡...人生在世,为贪恋财色名食,汲汲营营。时刻不断,争名夺利。勤劳者争得多,懒惰者争得少。争得多、争得少,全都活不...阿难问佛陀:世尊,若是有比丘,对他们的老师或和尚,不生恭敬心,而论说师长的长短。那么他们将来,会得到什么果报...
唐代的懒瓒禅师,长年居住在山洞里,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谛语
【法相辞典】
【谛语】 p1376
上篇:诸界趣处各有几善业道 | 下篇:谛实 |
(杂语)公案。僧问仰山:法身说法否?山云:我说不得,别有一说得。僧云:说得底人在什么处?山推出枕子。见曾元九...
禅悦
实相
龙户
不即不离
释三破论
李福达
果唯识
食存五观口口缘之
受五戒八戒文
衡山
一念发起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色身从何而生,又从何而去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一句弥陀念诵听

三辈九品得往生,四土径登不退转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佛说不敬、非议或辱骂老师的果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