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就七方便人之法而言,谓之人。就三草二木之喻而言,谓之华。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人名)Piṅgala(Nilanetra),梵志名。译曰青目。释龙树之中观论。中论序曰: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1162~1238)日本僧。字辨阿,号圣光房。又称二祖上人、镇西上人、筑紫上人。敕谥“大绍正宗国师”。为日本净土宗...大乘唯识家所立心所之数。即触、作意、受、想、思(以上属遍行)、欲、胜解、念、定、慧(以上属别境)、信、精进、...(菩萨)焰罗明王之名,即真言也,死之义。梵Mṛtyave。...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位于浙江杭县孤山山麓。本为清圣祖之行宫,雍正时改为圣因寺。本寺以风景驰名天下,位处西湖锦带桥之西侧,建筑宏伟...(名数)言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之五者,常宜供养也。...唐末五代高丽僧。法号玄讷。通解语文,嗣法于青原系统之雪峰义存禅师。住于泉州(福建)福清院达三十年,致力宣扬宗...(术语)摩醯首罗天有三目,其竖之一只眼,云顶门眼。最超于常眼。碧岩三十四则颂古着语曰:顶门具一只眼。同三十五...亦名:坐卧法 子题:坐法有二、跪法有二、长跪、互跪、骆驼坐、右胁卧、床枥、禅观加趺、饮食踞坐 行事钞·主客相待...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时,与五百应仪、菩萨千人共坐。中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
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 我...上广下钦老和尚有一句开示,很耐得我们去体会。他说: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做六度总修(台语)。意思是你若卖命...◎ 未成佛时,要先结人缘,广结善缘,随众随缘,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
人生观,本是哲学名词,是指对于人生抱持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于处世的态度。可因各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宗教...
第一种是贪,有了贪心,就这样也要、那样也要,贪不到就发脾气了。 第二种是瞋,这个就是愚痴。碰到一点点不称心的...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 念佛法门,它的一个特色...我常说:以智慧处理自己的事,用慈悲对待别人,一般人会觉得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好像比较容易做到,但是用慈悲...
广置义田,就是买一些田来做善事,这是在《懿行录》里面记载的,也是在明朝。明朝的事情比较多,是由于周安士居士就...
作意正行
【法相辞典】
【作意正行】 p0687 辩中边论下卷五页云:如是已说最胜正行;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菩萨以三慧,恒思惟大乘;如所施设法,作意正行。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十法行,获几所福?颂曰: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论曰:修行如是十种法行,所获福聚,其量无边。何故但于大乘经等,说修法行,获最大果;于声闻乘,不如是说?颂曰: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论曰:于此大乘,修诸法行;由二缘故,获最大果。一、最胜故,二、无尽故。由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由虽证得无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说为无尽。
上篇:作意等义 | 下篇:作意善巧 |
【九喻】 方等如来藏经,佛为金刚藏菩萨,说一法九喻,具有十文。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佛...
人华
宾伽罗
辨长
五十一心所
没哩底野吠
三种圆融
圣因寺
五处供养
福清玄讷
顶门眼
比丘坐卧法
【大藏经】六度集经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大藏经】杂譬喻经

业障发现的公案
【推荐】道证法师:六度总修?六度总休?
本焕长老的禅思语录

【推荐】人生观的四个层次

这五种习气,你是不是样样都有?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圣严法师《慈悲他人的方法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