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载,成就四安乐行之人,能于梦中感见五种好相,即:(一)梦见佛为众生说法。(二)梦见自己为众生说法...指我国禅宗之第六祖慧能大师。师以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所倡之渐悟法门相对,史称“南顿北...(仪式)圆悟天宁录,慈受惠林录,有莲华会之上堂。...以火浣布制成之袈裟。火浣布,乃以火鼠之毛纺成者,不惧火,垢秽时得投于火中而浣之。据法苑珠林卷三十五载,魏明帝...心中涌现万象,进而动摇,又有染净之不同,譬喻如水,称为心水。[大日经卷三] p1398...寂是圆寂,涅槃的意思,示寂就是示现涅槃。...(经名)具名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唐实叉难陀译。经中载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复召地藏大士,永为幽明教主。使世...(杂语)又谓之门茶。布施行脚僧旅僧之一法。于路傍或屋前出清水或茶汤而使通行之旅人修行僧饮用也。...“知足”之对称。指于自己本分之外无餍的贪求者,亦即欲念强烈而不知餍足之人。一切苦恼皆由强劲之欲念而起,故修行...又作五种药。诸经所举不同,五分律卷五举出生酥(梵 navanīta)、熟酥(梵 sappi)、油(梵 tela)、蜜(梵 madhu...凡二十八卷(内含卷首二卷,卷末一卷)。清朝际祥撰。收在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净慈寺位于杭州西湖南岸(钱塘南...普门品(日诵式版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
我的外婆刘秀芝,山东省烟台人,今年93岁。外婆性格好强,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外公很早就去世了,外婆一直一个人和...
定业就是说,这个业的结构非常坚固,它有主动得果报的力量,不必有其他的因缘就会主动跑出来,甚至于在今生就会现出...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密宗教法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从前有个贫穷困苦之人,在国王那里做苦役,日久天长身体变得羸弱不堪,国王见了心生怜悯,赐一头死骆驼给这贫人。贫...有一个大富翁,拥有千万的财富,别人和他谈话,他都诉说穷啊!穷啊!有人就质问他:你万贯家财,为什么还要哭穷呢?...
布施是一个好事。在菩萨六度里面,布施摆在第一。 大家体会为什么会摆在第一?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很大的一个毛病...
和一位年长的法师一同在路上散步,看着脚下高高的台阶,我一时兴起,快步地往下跳了跳。法师却快步跟上来,问我:你...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流泪,感慨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些话都是老...
摩[少/免]舍喃
【翻译名义集】
【摩[少/免]舍喃】大论:此云人。法苑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情能安忍。孔子曰:人者,仁也。礼记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周书云:惟人万物之灵。孔安国云:天地所生,惟人为贵。今谓若无善因,奚感美报?言善因者,谓五戒也。一不杀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慜彼,以慎伤暴。二不盗戒,不与私取,是为偷盗,义既非宜,故止攘(汝阳切)窃。三不邪淫,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覆实言虚,诳他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昏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今绝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不异。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故梵摩喻经曰: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别。又四分律,明受五戒,分四种异:但受三归,名无分优婆塞;或受一戒,名少分优婆塞;受二三四,名多分优婆塞;具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其如五戒全缺,则人间之路终不复生。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罗根本。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故佛成道,未转法轮,先为提谓,授五戒法,号曰人乘,居五乘首。由兹五戒,超出三涂,取运载义,以立乘名。古师通漫称人天教,天台谓无诠理破惑之功,不得名为教矣。嵩辅教编,罔究名义,立二种教:一曰世教,二出世教。指人天乘,名曰世教,斯恣胸臆,而戾祖教。今谓三教立名,义意各异。且儒宗名教者,元命包云:教之为言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此以下所法效名教。道家名教者,老子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显无为。释氏名教者,四教义云: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所言诠理者,藏通二教,诠真谛理,别圆二教,诠中道理。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故佛圣教,是出世法,不可妄立世教之名。问:所诠中道,为指何法?答:如辅教云:夫大理者,固常道之至。谓此大理,是本始二觉也。今评本始二觉,虽理智圆融,既名为觉,正从智立,所以经云本觉明妙。又本始二觉,分别言之,属生灭门。故起信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诠之理,属真如门。故起信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此乃对事拣理。若约即事说理,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义,则指无明为所诠理。由兹教理,是吾宗之纲纪,故寄人乘辨梗[既/木]也。
上篇:殊致阿罗婆 | 下篇:摩[少/免]赊 |
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派。提婆菩萨所造之外道小乘涅槃论中,将一切外道所主张之涅槃分为二十种,本生安荼论师即其中之...
梦感好相
能大师
莲华会
火浣布袈裟
心水
示寂
地藏本愿经
摄持
不知足者
五药
敕建净慈寺志
【大藏经】【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藏经】佛遗教经

外婆的往生纪实

定不定业对净土宗的往生有什么启示
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
就石磨刀
真正的财富

菩萨六度,布施摆第一

威仪是最有摄受力的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