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术语)梵语悉昙章之生字根本,为半字,摩多十二字,体文三十五字是也。余章之文字义理皆具足,为满字。毗伽罗论是...亦名:邪佛之法宝、调达执九邪破佛九正、九邪破九正 子题:法非法、律非律、犯非犯、若轻若重、有残无残、粗恶非粗...为原始宗教早期型态之一,由氏族中自然产生。当时文化未开,社会结构简单,宗教亦尚处于初步萌发状态;后各近亲氏族...【安受众苦忍】 p0626 瑜伽四十二卷八页云: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又作道行。学道修行之意,特指佛道之修行,或成就佛果之因行。此外,“道”之一词亦含二义:(一)果道,与“菩提”同...(名数)十界中,除佛界自菩萨界至地狱界之九界也。此九界,由佛界言之,悉为迷之境界也。玄义二上曰:己身他身,微...(人名)Kabari,外道名。译曰结鬘。入正理论疏中曰:迦婆离,此云结鬘。穿人髑髅,以为鬘饰。人有诮者,遂立量言:...云何无边虚空处解脱?谓于随顺解脱无边虚空处,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无边虚空处解脱,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五因恭敬听法】 p0278 瑜伽八十二卷一页云:五因者:谓佛世尊所说正法,有因缘,有出离,有依趣,有勇猛,有神变...【四种他胜处法】 p0451 瑜伽四十卷十八页云: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若诸菩萨,为欲贪求...【有为生死】 又作分段生死。是‘无为生死’(变易生死)的对称。指三界内之生死。六道众生由于果报之不同,而于身...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凡人很容易生气,佛陀是不是也会生气呢?佛陀当然会生气,只是佛陀的生气,跟一般人的生气不一样。我们生气,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非常欣乐佛法,于是两人都出家修行。哥哥精进勤修种种法门、持戒清净,不久便证得阿罗汉;...
经文往生正因当中,这个「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机而发的愿,摄受中下根机;这个「临终接引」第十九愿是为了上根机的...问: 学佛人如果都想依教奉行,把念佛摆在第一而无暇参与义工活动,那寺院如何进行各种慈善义务工作?我们该如何在...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吉祥。在道场白华庵,跟大家分享佛经的故事。 在生活中我也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提问,或者说倾诉...
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
在佛教中,出家为僧,除了个人的修证解脱、播种解脱种子之外,也具有住持佛法、宏扬佛法的作用,而与佛、法并列为三...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会去做许多的善事,诸如布施、供养...
南华知昺禅师
【五灯会元】
韶州南华知昺禅师,蜀之永康人也。上堂:「此事最希奇,不碍当头说。东邻田舍翁,随例得一橛。非唯贯声色,亦乃应时节。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寭。」﹝寭,清藏本、续藏本均作「人」。﹞。」击禅床,下座。上堂:「日日说,时时举,似地擎山争几许。陇西鹦鹉得人怜,大都只为能言语。休思惟,带伴侣,智者聊闻猛提取。更有一般也大奇,猫儿偏解捉老鼠。」上堂,以拄杖向空中搅曰:「搅长河为酥酪,虾蟹犹自眼搭眵。」卓一下曰:「变大地作黄金,穷汉依前赤骨力。为复自家无分,为复不肯承当。可中有个汉荷负得行,多少人失钱遭罪。」再卓一下曰:「还会么?宝山到也须开眼,勿使忙忙空手回。」上堂:「春光烂熳华争发,子规啼落西山月。憍梵钵提长吐舌,底事分明向谁说。嗄!」上堂:「迷不自迷,对悟立迷。悟不自悟,因迷说悟。所以悟为迷之体,迷为悟之用。迷悟两无从,个中无别共。无别共,拨不动。祖师不将来,鼻孔千斤重。」
上篇:文殊心道禅师 | 下篇:龙牙智才禅师 |
东晋末刘宋时代僧。生卒年不详。关中(陕西)人。号白足和尚。出家后,常显神通。晋孝武帝太元(376~396)末年,携...
半字
十八法
部落宗教
安受众苦忍
道业
九界
迦婆离
无边虚空处解脱
五因恭敬听法
四种他胜处法
有为生死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大藏经】【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推荐】佛陀生气
兄弟二人俱出家缘

往生的最低标准--第18愿
念佛与义工的时间应如何分配

水牛王的故事

佛教是如何看待离婚与自杀现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