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大慈大悲】 p0241 佛地经论五卷十一页云:大慈大悲,无瞋不害无痴善根以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有异。俱有三种...【一切种】 p0002 显扬十七卷五页云:一切种者:谓三相,一、名相,二、染净,三、俱非。名者:谓假立等十二种...指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所感肉体或感觉之苦、乐、舍三受。受乃根(感官)、境(对象)、识(感觉)三者之结合...(一)法喜食与禅悦食。以法与禅定皆为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一)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1、(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 2、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真言)扇底迦法相应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若真言中有纳磨(是归命意),莎缚诃等字,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真...子题:应自卑下如拭尘巾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众中杂事。入众堂法,先须户外豫安静心。律云,应以五法:一、以慈...(寺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纪年为寺号。其后兴废不一。现今存者已无多。【又】福建...梵语 trayah samādhayah,巴利语 tayo samādhī。又称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依...已经解脱烦恼障碍的佛身,为二佛身之一。...【涅槃为上首】 p0932 瑜伽二十卷三页云:云何涅槃为上首?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印光大师校印本)...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者为不应饭为饭,二者为不量饭,三者为不习...主持人: 佛教经常教导人们要慈悲,面对烦恼时要自我消融,不被烦恼所困。但当一个人处于情绪低潮,心情不好,或怒...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当时有一位天王的太子,名叫辟罗。一日,他从天上飞到祇洹精舍,五...
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一念观世音菩萨就灵了?因为观世音平常观察一切众生,听众生的音声,这是利他。观自在是自...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者,实为修行人。如果约发心来讲,真正的出家,出家无家,处处...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终至不能自拔。 依惑造业,业苦无尽,这种重复的轮回,在学佛...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唐朝法顺和尚,是长安万年社氏之子,又叫做杜顺,乃社如晦的族长。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随文帝的器重,每个月都赐给月...
他们致力于振兴佛教,在弘法生涯中不畏艰险。他们曾经影响了世界,或者改变了我们。他们转身而去,带走一段光阴、一...
奉国清海禅师
【五灯会元】
襄州奉国清海禅师,僧问:「青青翠竹,尽是真如。如何是真如?」师曰:「点铁成金客,闻名不见形。」曰:「恁么则礼谢去也。」师曰:「昔时妄想,至今犹存。」问:「承古有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程。如何是家?」师曰:「试举话头看。」问:「放过即东道西说,不放过怎生道?」师曰:「二年同一春。」
上篇:开先清耀禅师 | 下篇:韶州慈光禅师 |
佉罗帝耶,梵名 Kharādīya。地藏菩萨之净土。又作佉罗提耶山、佉罗陀山、伽罗陀山。意译骡林山。佛陀尝于此山说地...
大慈大悲
一切种
身受
二食
尘沙
寂静相应真言
入众堂法
开元寺
三三昧
解脱身
涅槃为上首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佛说九横经
如何在生气时还能心存慈悲心

殃福追人犹影随形

念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也要感激观音菩萨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慧律法师《业与无明》

佛教的生命观
阿弥陀佛和文殊菩萨应化人间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