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庐陵新淦陈氏子。依洪井西山绍銮禅师落发,诣洛下学毗尼教,虽知听制,终为渐宗。回抵沩山,为米头。一日筛米次,沩曰:「施主物,莫抛撒。」师曰:「不抛撒。」沩于地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抛撒,这个是甚么?」师无对。沩又曰:「莫轻这一粒,百千粒尽从这一粒生。」师曰:「百千粒从这一粒生,未审这一粒从甚么处生?」沩呵呵大笑,归方丈。沩至晚,上堂曰:「大众!米里有虫,诸人好看。」后参道吾,问:「如何是触目菩提?」吾唤沙弥,弥应诺。吾曰:「添净瓶水著。」良久却问师:「汝适来问甚么?」师拟举,吾便起去。师于此有省。吾将顺世,垂语曰:「我心中有一物,久而为患,谁能为我除之?」师曰:「心物俱非,除之益患。」吾曰:「贤哉!贤哉!」师后避世,混俗于长沙浏阳陶家坊。朝游夕处,人莫能识。后因僧自洞山来,师问:「和尚有何言句示徒?」曰:「解夏上堂云:‘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师曰:「有人下语否?」曰:「无。」师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僧回,举似洞山。山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语。」因兹囊锥始露,果熟香飘,众命住持。上堂:「汝等诸人自有本分事,不用驰求,无你是非处,无你咬嚼处。一代时教,整理时人脚手。凡有其由,皆落今时,直至法身非身,此是教家极则。我辈沙门全无肯路,若分则差,不分则坐著泥水,但由心意妄说见闻。」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空中一片石。」僧礼拜。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赖汝不会,若会即打破汝头。」问:「如何是和尚本分事?」师曰:「石头还汗出么?」问:「到这里,为甚么却道不得。」师曰:「脚底著口。」问:「真身还出世也无?」师曰:「不出世。」曰:「争柰真身何!」师曰:「琉璃瓶子口。」问:「如何是和尚深深处?」师曰:「无须锁子两头摇。」师在方丈内,僧在窗外问:「咫尺之间为甚么不睹师颜?」师曰:「遍界不曾藏。」僧举问雪峰:「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峰曰:「甚么处不是石霜。」师闻曰:「这老汉著甚么死急!」峰闻曰:「老僧罪过。」﹝东禅齐云:「只如雪峰是会石霜意不会石霜意?若会,他为甚么道死急。若不会,雪峰作么不会?然法且无异,奈以师承不同,解之差别。他云:‘遍界不曾藏。’也须曾学来始得会,乱说即不可。」﹞
裴相公来,师拈起裴笏问:「在天子手中为圭,在官人手中为笏,在老僧手中且道唤作甚么?」裴无对,师乃留下笏。示众初机:未觏大事,先须识取头,其尾自至。疏山仁参,问:「如何是头?」师曰:「直须知有。」曰:「如何是尾?」师曰:「尽却今时。」曰:「有头无尾时如何?」师曰:「吐得黄金堪作甚么?」曰:「有尾无头时如何?」师曰:「犹有依倚在。」曰:「直得头尾相称时如何?」师曰:「渠不作个解会,亦未许渠在。」僧辞,师问:「船去陆去?」曰:「遇船即船,遇陆即陆。」师曰:「我道半途稍难。」僧无对。僧问:「三千里外,远闻石霜有个不顾。」师曰:「是。」曰:「只如万象历然,是顾不顾?」师曰:「我道不惊众。」曰:「不惊众是与万象合,如何是不顾?」师曰:「遍界不曾藏。」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乃咬齿示之。僧不会,后问九峰曰:「先师咬齿,意旨如何?」峰曰:「我宁可截舌,不犯国讳。」又问云盖,盖曰:「我与先师有甚么冤仇?」问僧:「近离甚处?」曰:「审道。」师于面前画一画曰:「汝刺脚与么来,还审得这个么?」曰:「审不得。」师曰:「汝衲衣与么厚,为甚却审这个不得?」曰:「某甲衲衣虽厚,争柰审这个不得。」师曰:「与么,则七佛出世也救你不得。」曰:「说甚七佛,千佛出世也救某甲不得。」师曰:「太懵懂生!」曰:「争柰[渐/耳]!」师曰:「参堂去。」僧曰:「喏!喏!」问:「童子不坐白云床时如何?」师曰:「不打水,鱼自惊。」洞山问:「向前一个童子甚了事,如今向甚处去也?」师曰:「火焰上泊不得,却归清凉世界去也。」问:「佛性如虚空,是否?」师曰:「卧时即有,坐时即无。」问:「忘收一足时如何?」师曰:「不共汝同盘。」问:「风生浪起时如何?」师曰:「湖南城里太煞闹。有人不肯过江西。」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落花随水去。」曰:「意旨如何?」师曰:「修竹引风来。」问:「如何是尘劫来事?」师曰:「冬天则有,夏天则无。」师颂洞山五位王子。诞生曰:「天然贵胤本非功,德合乾坤育势隆。始末一朝无杂种,分宫六宅不他宗。上和下睦阴阳顺,共气连枝器量同。欲识诞生王子父,鹤冲霄汉出银笼。」朝生曰:「苦学论情世莫群,出来凡事已超伦。诗成五字三冬雪,笔落分毫四海云。万卷积功彰圣代,一心忠孝辅明君。盐梅不是生知得,金榜何劳显至勋。」末生曰:「久栖岩壑用工夫,草榻柴扉守志孤。十载见闻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缣无。澄凝含笑三秋思,清苦高名上哲图。业就高科酬志极,比来臣相不当途。」化生曰:「傍分帝位为传持,万里山河布政威。红影日轮凝下界,碧油风冷暑炎时。高低岂废尊卑奉?玉裤苏途远近知。妙印手持烟塞静,当阳那肯露纤机。」内生曰:「九重密处复何宣,挂弊由来显妙传。秪奉一人天地贵,从他诸道自分权。紫罗帐合君臣隔,黄阁帘垂禁制全。为汝方隅宫属恋,遂将黄叶止啼钱。」师居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唐僖宗闻师道誉,赐紫衣,师牢辞不受。光启四年示疾告寂,葬于院之西北隅,谥普会大师。
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四种行】 p0416 显扬二卷十七页云:行者谓有四种,广说如经。一、苦迟通:谓钝根者,未得现法乐住,为尽诸漏,若...(物名)不加修饰之木杖也。...亦名:受随相资 子题:坛场受体、受后随行、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异类)法华经序品所列八龙王中之一。文句二上曰:沤钵罗,此云黛色莲花池,龙依池住,从池得名。法华义疏二曰:沤...(杂语)法华经序品明如来之放光瑞。经文曰: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同颂文曰:眉间...宋代临济宗僧。泉州(福建)人。号大道。俗姓、生卒年均不详。出家后,参谒临济宗汾阳善昭禅师,并嗣其法。后南归而...(一)(903?~972)又称空也上人。日本平安中期之净土教布教僧。(参阅“空也”3470) (二)(1817~1894)日本大谷...又作如意足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五通之一,六神通之一。即得如意自在之神通力。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载有三种神...现量、比量、圣教量之三量,加譬喻量,称为四量。譬喻量,即以譬喻方式显示教法,如谓“人生之无常,犹如水泡之无常...(人名)堤音低,犀音西,龟玆国番语,三藏名也。录自注云:此云莲华精进也。见希麟音义。...(杂语)释迦或设枳也(Śakya)之略称。佛世尊之姓也,佛法始来汉土,僧犹称俗姓,或称竺,或弟子多呼师之姓。如支...准提咒持诵仪轨...(嘉兴藏流通本)...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众望所识大阿罗汉,...
原文: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问: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有国中天人、国中声闻、国中菩萨,请问这些有什么区别? 大安法师答: 阿...
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 我们在两个情况之下念佛:一个是静中修,一个是历缘对境修。这个静中...问: 我们在念诵经典之前一般要念诵一些真言,如净口业真言等等可以理解为净化自己身口意三业对吗?可是,安土地真...
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后和亲王为普陀山赐金、赐田、赐经等。正因为有了唐宋元明清五...怎么看一个人的命呢?第一个,看他有没有孝心;第二个,看他有没有敬畏心,比如尊敬老师,敬畏天地;第三个,看他有...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很贴切野狐狸的比喻。说有一只野狐狸夜晚进入一户人家的厨房偷吃。厨房食品很丰厚,它吃得很饱...佛陀时代的城东老母是释迦牟尼佛之邻居,佛祖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却从未与老母说法。一次弟子怪而问佛,佛祖...
石霜庆诸禅师
【五灯会元】
上篇:石室善道禅师 | 下篇:渐源仲兴禅师 |
即纸制之衣服,属粗衣之一类。又作纸绢、纸袍、楮衣。以菎蒻等地下球茎类洗净煮熟,冷至适度,去皮,捣之成糊,粘繵...
四种行
山形柱杖
受随二戒相资
优钵罗龙王
东方万八千世界
谷泉
光胜
神足通
四量
勿提堤犀鱼
释
【大藏经】【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大藏经】【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四十八愿中的天人、声闻、菩萨有什么区别

转念念佛,直到妄想消灭,佛号独存
安土地真言和普供养真言有哪些作用

康熙与普陀山结缘的故事
跟人打交道,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