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名数)旧曰八背舍。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与八胜处,十一切处,一具之法门也。...华严宗于所判之五教各别立有佛身,称为五教佛身。五教指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一)小乘教立生身、化身二...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组合而成的。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大日经卷一所说六十妄心之一。即欲使内外诸学兼备,以随所用而教授之心。此心恰似商人先聚储货物,后考察用途以得大...华译为远离处,或空闲处,即远离热闹的空闲处。...【非心俱住法】 p0716 品类足论六卷十五页云:非心俱住法云何?谓非心随转法。...【不律仪所摄业】 p0334 瑜伽九卷七页云: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何等十二、不律仪类?一、屠...(职位)禅林称当寺前住之人名为东堂,他山退隐之长老来住本寺,名为西堂。以西是宾位故也。见象器笺五。净家袭闻此...(1173~1232)日本华严宗之中兴祖师。又作明慧。名高辨。纪伊(和歌山县)人。曾师事高雄山文觉。从诸师学华严、密...(名数)人之一生有胎内之五位与胎外之五位。俱舍论十五曰:胎外五者: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又作安镇国家不动法、国镇法、镇宅法。为密教之修法。此法乃为新宅初成时,祈求平安;或为镇护国家,祈祷康泰所修之...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
如何净心寡欲?多念圣号。刚才不是提到要至心?你不念,如何达到至心呢?我们由不至心而达到至心,一定会达到至心的...
社会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常常抱怨说: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现在根本没有正义可言,对善有善报,恶有恶...
明清以来,世间人对于佛教或佛法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中,更将佛门边缘化。看到磕头拜佛的,嗤...《律海十门》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云: 一日夜不晚黄昏食,若过中食界限,乃至明日东方日出之间,于干饭、饼饽汤面等...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贪求冥感」。 在修行当中的时候,想求一种感应,所以在禅定之后,他的心虚悬,就想得很远,...
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是很多未谙出世解脱法之人所追求的世间洪福。但世间福报也是在因果法则的自然运行之中的,且看...
有一次,南泉普愿禅师偶然到达一个村庄,不料见到庄主在庄外迎接。 这使南泉大为惊讶说:我凡是要到一个地方,事前...
宗门下讲规矩,讲用功,达到悟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方古来,佛在第一次说法,给几位比丘讲客尘二字。当时,乔陈如...
大乘百法
【三藏法数】
[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圣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杳。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二不相应行。三无为。四无表色。今言法处所摄一分者。正是无表色也。无表色者。谓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虽分别明了。而无所表对故也。)心法八心即识心。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
上篇:八十八使 | 下篇:百八三昧 |
禅林中,司理剃发之职僧。每月之四、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等日粥罢即行剃发,时浴主挂“净发牌”于众寮前...
八解脱
五教佛身
人身
商人心
阿兰若处
非心俱住法
不律仪所摄业
西堂
明惠
胎外五位
安镇法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当你念久了,散乱心自然就没有了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佛门里面为何有「三多」
过午不食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一个人的福报,靠攀缘拉关系来改变是很难的

真正的大道不需要任何神通与炫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