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术语)阿赖耶识三藏之一。阿赖耶者,藏之义,以含藏一切法故也。而此藏识常恒为第七末那识所缘而被为我执,故名执...禅林六头首之一,掌文疏翰墨之职称。又称书状、记室、外史、外记。书记,原为古清规之书状,职掌文翰,凡山门之榜疏...(术语)欲界三欲,又五欲之一。谓凡夫不精进,怠惰放纵,唯耽睡眠,溺于乐着也。...【邪行真如】 p0672 瑜伽七十七卷八页云: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名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即耗。三众不爱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见中阿含经。...谓福德覆身,即由修行诸善业而得种种福利加被其身。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一(大三二·七一九中):“乐持净戒,读诵经典...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甘赫瑞,梵名 Kanhari。为南印度沙尔雪德岛(Salsette)之岩窟。距离卡利亚那(梵 Kalyāna 或 Kalyānī)约四十公...(物名)金银珠玉之类。法华经信解品曰:无量珍宝不求自得。同化城喻品曰: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大集经十六...1、指阴间十王,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 2、...(譬喻)婆沙论。三兽渡河。兔浮水上。马及一半。象穷底。喻菩萨缘觉声闻。所得有浅深也。...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经文: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
(1)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
今天我们依然是讲净土缘起的第七门,就是为什么说净土,是显现它的大胜方便。所以,今天的这个法,相对来讲很简短,...记者: 印顺大和尚,很多人对您出家前的经历非常感兴趣。 印顺: 不管是曲折还是平淡,它都已经过去,并不重要,重...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比丘们兴起这样的疑问:贤者阿难过去生是修持何种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胜果报,...
魔障与业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说不出究竟什么原因,即使能真正说出原因...一天,幽谷老人正漫步山溪间,忽见一少年站立山崖,似欲跳崖状。 幽谷老人忽然拍掌大笑。 少年莫名其妙回头问道: ...
六和敬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
上篇:六法师 | 下篇:六群比丘 |
进食时所用之器具。一般有头钵、鐼子、匙箸袋、净巾、袱纱、匙、箸、刷、钵单、钵拭。[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 p400...
执藏
书记
睡眠欲
邪行真如
犯戒五衰
福盖
果报
甘赫瑞石窟
珍宝
十王
三兽渡河
【大藏经】优婆塞戒经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有什么可嗔的

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推荐】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

净土法门为何既不是自力,也不是他力
印顺大和尚谈出家的经历
阿难的总持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