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二十种烦恼现行】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载,即指:一、随所欲缠现行,指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摄论九识】 真谛一系的摄论师,于八识之外,立第九阿摩罗识,成立九识义,与地论师及唯识宗之八识各不相同。此九...【不可乐】 p0318 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不可乐者:于过去世、由随忆念、不可乐故。...【境多非智】 p1289 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九页云:智多耶?境多耶?答:境多非智。所以者何?智亦境故。谓智唯摄一界...【异门】 p1112 瑜伽八十四卷二十一页云:异门者:自相差别故。...(术语)华严宗于佛一代之教法,由其教义之分际,分为五教。就其五教更分别所立之宗旨,而为十宗。五教之判,自初祖...(界名)又作冥土。人死所行之处。左传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佛微笑相之雕画像。据诸经所载,佛于说法时,屡现微笑。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中(大四·一二九下):“尔时世尊如是笑,...凡十二卷。日僧玄栋撰。今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一四八。本书横亘印、中、日三国,广录佛教各种因缘杂事、著名史实、...【现世】 现在之世。指人有生命之间。...【七言论句】 p0059 瑜伽二卷二十页云:又有七言论句;此卽七例句。谓补卢沙、补卢衫、补卢崽拿、补卢沙耶、补...大悲咒修持仪轨...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问: 佛现相来垂手接引,怎敢相信是佛是魔?当下心该如何? 大安法师答: 这得要问你,你是不是信愿持名了?你如果...一、净土教与净土宗 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据大乘经的指示,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无忧的童年生活 在《阿弥陀经》里记载著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字,有一位阿藐楼陀,那就是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生为王...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
现在有的子女也比较孝,然而他有时候就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我都曾经听几个居士说,人家是学佛的吃素,然而这个子...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的人,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施主梵文音为陀那钵底,又作布施家...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修的五种:你要读诵经典,读诵净土五经;要观想,就观想忆念极...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给暖瓶灌水时,不能灌得太满,而需要留一个木塞大小的空间。如果灌得太满,木塞会被暖瓶内的压力...
四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一得无生忍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二得无灭忍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证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三得因缘忍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
上篇:四戒 | 下篇:四空处定 |
子题:下品软心、下品软心、下品心、中品心、上品心、毗跋律、小菩萨、大菩萨行、三聚戒、聚、小乘七聚从教以论、菩...
二十种烦恼现行
摄论九识
不可乐
境多非智
异门
五教十宗
黄泉
笑佛
三国传记
现世
七言论句
【大藏经】【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佛现相来垂手接引,如何判断是佛是魔
惟贤长老《净土教与庄严国土》
阿那律-天眼第一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止恶扬善——由孝产生的人生态度

「施主」有何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