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梵名 Kamala?īla。八世纪顷,印度中观派之学僧。生卒年不详。为寂护(梵 ?ānta-raksita)之弟子,曾于那烂陀寺教...亦名:含注戒本 含注戒本·序:“原夫正戒明禁,唯佛制开,贤圣缄默,但知祇奉,故律论所述,咸宗本经,自余位班,...亦名:随经律 子题:随律之经、七灭、六报、犯聚 行宗记·释九十单提法:“经中明律,名随经律。如涅槃、遗教等。”...羯磨疏·集法缘成篇:“谏随举比丘尼者,比丘僧举,意在清心,五众同治,不相往返。乃违众命,亲事供承,为恼处深。...(杂名)Mleccha,又作篾隶车,毕 车。旧曰弥离车。译曰边地。下贱种也。...(植物)草名。又作屈屡草,屈娄草,或骨露草。如如法,尊胜法,及普贤延命法等,凡为延命修护摩时,用以烧供之草也...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楞伽经卷四(大一六·五一一上):...(职位)僧纲之极官。佛祖统纪五十一曰:梁武帝诏云光法师为大僧正。...(术语)掉举也。令心高举,不安静之烦恼也。俱舍论四曰:掉谓掉举,令心不静。唯识论六曰: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大势生】 p0240 瑜伽四十八卷二十五页云:云何菩萨大势生?谓诸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3)就他所得的印度佛教密宗主要各系传承编...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漏已尽,神通明达。诸众圣其名曰:尊者阿难,...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我们常常说,调伏攀缘心最好就是把真如给唤醒,就回光返照,它...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无论你学佛不学佛,踏入社会都要面对的谋生之道。我们在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一切行业的...
只要往生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不被生死业缘所拘系。由于我们常常担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因为我们常常发愿,到...
为什么要讲今天的僧俗关系呢?因为我觉得,今天的僧俗关系不太好处。不要以为今天当和尚容易,挺难的!我读书的时候...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临时讹扰。有乖轨范。如未能修观者。亦当清净身口意三业。一心...
习深尚证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佛陀时代,在舍卫国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江,这条江水又深又广,在江河的岸边,住了五百户人家,他们从未听闻过道德的...
如何与最亲近的人相处,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静下心仔细思考的问题,而在古人看来,与至亲交往,理应记住《礼记表...
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二
上篇:三分别 | 下篇:妙行三因缘 |
(术语)梵名乌瑟腻沙Uṣṇīṣ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
莲华戒
四分律含注戒本
随经之律
谏随举比丘尼法
蔑戾车
骨娄草
诸趣
大僧正
掉
大势生
七系付法传
【大藏经】龙舒增广净土文
【大藏经】【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六根的功能没有错,错在你的攀缘心

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从极乐回到娑婆世界后还会堕落吗

僧俗关系要建立在道义上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对治所有烦恼习气的法宝——楞严神咒
笃信佛法渡苦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