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杂名)谓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之偈也。出庄严论。...指如来藏。为三论宗所明“八不”中之四者。依中道之正见,即为“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之义;而视诸法有生灭去来者,...谓僧门之袈裟,变为与在家之白衣相同,此乃末世法灭尽之相。印度之在家者穿著白衣,佛所制正法中,出家者应着染有青...(譬喻)宝法大士之语也。通玄钞曰:德公云:若欲有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言不见己心...(名数)第八阿赖耶识之异名有十。...【永尽】 p0494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永尽?世尊告曰:诸下分结,已永断故。 二解 瑜伽八...亦名:身口绮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拘睒毗国,阐陀比丘犯罪,余比丘问,以余事答,以过白佛,便诃已...【八种无常】 p0077 显扬十四卷十三页云:八种无常者:一、剎那门。二、相续门。三、病门。四、老门。五、死门。六...羯磨疏·诸戒受法篇:“若论羯磨,初为凡兴,后通果向。涅槃净梵,即初果人;四分华尼,亦同受也;五分陀骠,十六成...位于河南开封市中心。本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始建立,时称建国寺,至唐睿宗改为相国寺。宋至道二年(996)重建,...(寺名)梁武帝为宝德大士建塔寺名曰开善,礼敬智藏法师使居之。见稽古略二。...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一次,有位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忽然咳嗽了一声,就将一口痰吐在佛像身上,管理的纠察师看到以后就责骂他道:岂有...前几天写了日记《随顺世缘吃茶去》,讲了我们要安住当下,如果你是学生,那就安住当下好好学习;如果你是老师,那就...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旦你的心门打开了,心态调好了。在现...
我们看到世界上形形色色、日月星辰、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我们都看的清清楚楚,甚至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我们...
佛的真实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而现在外道呢?著于言语,言语它是三苦的根本,意思就是说,外道只知道去虚妄执著...持戒是佛教也是一切宗教给予我们的重大启迪。佛陀为什么要制戒?由于我们有烦恼,因此我们本具佛的功德,但显发不出...问: 经典里经常讲的开悟、顿悟的悟是动词,悟的对象是什么?我们要悟什么? 大安法师答: 谈悟,无论是渐悟还是顿...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
三聚戒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上篇: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 下篇:三事戒 |
【缘起善巧】 p1302 瑜伽二十七卷十六卷十六页云:云何缘起善巧?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
四第一偈
生灭去来
袈裟变白
骑驴觅驴
八识十名
永尽
余语触恼戒缘起
八种无常
羯磨受具初为凡兴后通果向
大相国寺
开善寺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哪里没有佛
随顺世缘离纠缠
心态决定思想

点亮心灵之光

往生是现在的事,不是临命终的事
持戒对治烦恼
我们要悟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