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杂语)Harmita,译曰远离。智度论五十三曰:阿罗蜜,秦言远离。波罗蜜,秦言度彼岸。此二言相近,义相会,故以阿...【一切种】 p0002 显扬十七卷五页云:一切种者:谓三相,一、名相,二、染净,三、俱非。名者:谓假立等十二种...(1683~1762)清代曹洞宗僧。霅川(浙江)长兴人,俗姓殷。号白光。年二十一,参谒野山克归和尚。复参谒石鼓,得其...(术语)诸法之实相,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谓之寂灭。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曰:诸法从本...六欲天者,福德与诸天为一趣。而饮食、男女、睡眠三事,与色、声、香、味、触五欲,与余五道为一界。故论六趣则为天...(术语)小乘四果之第二一来果也。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又】一、习气果,由宿世修习善恶之气分,而今生感善...何等鼻根?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动物)猛兽名。产非洲及南美之巴西国。身长至七八尺。头圆而大。尾细长。毛黄褐色。雄者有鬣。雌者似虎。吼声达数...(一)指断、常二见中之断见。系否定因果之理,主张无善恶之报,故称为无见。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大二七·一九八中)...(名数)一安陀会衣Antarvāsa,五条袈裟。二郁多罗僧衣Uttrāsaṅga,七条袈裟。三僧伽梨衣Saṁghāti,九条乃至二...西藏语 rgya-chen-spyod-pa。即于西藏佛教中对瑜伽行之称呼。广大行,在一般大乘佛教论书中谓之“甚深广大”(梵 g...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譬如天与诸天女共...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p)如...
第一集:乱世孤旅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枉将宿生所...问: 现在全国有很多居士在念佛求往生,为什么真正能往生的却寥寥无几呢?其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大安法师答: 首先...
念佛行人最难的就是厌离和欣求,为什么最难呢?娑婆世界尽管很污浊,很苦难,但我们无量劫以来在这儿呆久了,呆久了...菩提是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动词budh转化而来的名词,意译智慧、知、觉。旧译又翻为道。菩...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心灵的素质很重要,真的。有些人他有成功的倾向,有人是有失败的倾向,这是一个事实。你看有些...
第一个,我们到临终者的面前,第一件事情善巧开导安慰,以生正信。 你最好对这个亡者要有所了解,一般来说,你一定...
古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心如地,播植善种或恶种,全在于我们自己,至于得到什么样的收成,也没...
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即智慧也。一观生死恶果报谓修禅观。即能破诸昏暗。观察分别因缘生灭之相。故于善恶果报。悉皆最了。不起惑业也。二增长善根谓修禅观。能灭贪嗔痴等恶业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发。故一切善根悉皆增长也。三破诸烦恼谓修禅观。了知生死过患。不为根尘所染。故一切烦恼悉能破灭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尘者。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也。)
上篇:三种三观 | 下篇:三种至教 |
亦名:六人僧法自恣、五人已上自恣法 子题:白差自恣、自恣羯磨、差受自恣人羯磨、单白和僧自恣羯磨、二一德自恣不...
阿罗蜜
一切种
德明
诸法寂灭相
六欲天
二果
鼻根
狮子
无见
三衣
广大行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藏经】佛说出家功德经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玄奘之路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
真正能往生的人为何寥寥无几

娑婆世界是钱上之蛇,极乐世界是蛇上之钱
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

用什么样的心来使愿望会成功呢

印光大师提出的临终三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