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梵语 ksuma。又作菆摩、须摩、刍摩迦、苏摩、谶磨。即麻衣。慧琳音义卷三十一(大五四·五一四下):“刍摩衣,上测...(术语)禅林有沙弥得度受戒后,至师所拜谢之礼。名为谢戒。见象器笺九。...(杂语)谓戒律也。...指获得华严宗三乘教之法益。乃相对于一乘教之得“出出世益”而称。华严五教章卷一教义摄益条下(大四五·四八○上)...亦名:摇身戒缘起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六群摇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摇身,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为波罗奈城有德婆罗门之女。此女因见佛之相好,而生起净信心,向佛请益深法,佛遂宣说诸法实相、空无自性之理,因此...【自性无记】 p0598 瑜伽六十六卷十七页云:此中自性无记,谓诸色根、是长养者,及外诸有色处等,非异熟等所摄...(术语)十八空之一。言亡虑绝之空也。万有之真相,亦非有,又非如吾人思惟之空,超于言语思虑之外,假名为空也。谓...(术语)善法为佛道之缘者。...【法住】 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必在一切诸法中住,故名法住。...(术语)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也。以是为心之所缘而污心性故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原文】 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过堂,是上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又称上堂、赴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
元朝的时候,连年的战火,局势动荡不安,老百姓有家归不得,为了保全性命,流窜各地。有一个读书人叫做徐衡,他也随...
已当浊世者,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释迦出时,人寿百岁,久经浊世,已为可悯。正入斗争者,前五百年,解脱坚固。...
一、龙树菩萨开示修不净观: 《中观宝幔论颂》杂说品第二(节选) 禅的基础白骨观(禅修参考) 贪爱女身者,多计女...
我们有很多人虽然念佛不一定心里能够笃定,就是这种自信心往往有时候还生不起来,会问说我到底能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人世间的物质财富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人对物质财富拥有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世人虽然都知道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但是...
我们看最后一段,庄严的第三段,池水庄严。 戊一、总标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极乐世界的依...
三无性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相无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处处计着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二生无性谓一切诸法。皆托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性。三胜义无性谓前相无性生无性。因破众生妄执之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是故佛说胜义无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还离遍计妄执之性。故名胜义无性。
上篇:三自性 | 下篇:三心 |
梵名 ātavika 或 ātavaka。音译阿吒薄俱、阿吒婆拘。又作旷野鬼神、旷野鬼、旷野夜叉。林人、林住之义。为十六药...
刍摩
谢戒
忌事
出世益
摇身白衣舍戒缘起
有德女
自性无记
不可得空
善缘
法住
尘缘
【大藏经】在家菩萨戒本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过堂

一颗有主的心

已当浊世,正入斗诤,后之又后

修行人应断除淫欲

唐代高僧怀玉禅师
心淡如水福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