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名数)一我相,众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证,于取其所证,心执着而不忘。认之为我,是名为我相。二人相,比前我相,...【末田地】 亦名摩田地,亦名摩田提,此云中。阿难化五百仙人,在河中得戒,故曰摩田地。西域记云:达丽罗川中...【不动灭无为】 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这是色界四禅的禅定。行者修持禅定,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永...系指事观。“无想离念”之对称。即建立佛之种种相好,而将心安住于佛身及净土等,并观想之。立相,系就所观之境而言...亦名:教尼须具十德 资持记·释说戒篇:“教尼须具十德:一、具持戒行;二、多闻;三、诵二部戒本利;四、决断无疑...【厌离言教】 p1276 瑜伽八十九卷四页云:云何厌离言教?谓依三种令增少欲喜足言教,及依乐断乐修令离愦闹言教。...(术语)无知之异名。无知有二,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俱舍论一曰: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为冥。...亦名:心念说戒法 随机羯磨·诸说戒法篇:“心念说戒法。佛言,一比丘于说戒日如前办众具,待客比丘。若无者,应言...(杂语)八万四千之法藏也,举大数而言,故曰八万。...一与十融为一体的意思。一为本数,没有一便没有二至十,所以一而十,十而一。例如:一尘为主,一切佛土,都在其中,...【知心差别智通】 p0819 瑜伽三十七卷十二页云:云何诸佛菩萨知心差别智通?谓佛菩萨,以他心智,遍知十方无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下,与无量大比丘众及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毗尼日用切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皆得阿罗汉,具大神通。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我偶然听说过一个小名为史帕基的男孩的故事。上学对于史帕基来说简直糟透了,读到八年级的时候,他门门功课都不及格...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忍辱是菩萨修行六波罗密多即六度万行的一度,它是菩萨必须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若不修忍辱行就不...无锡袁氏小学校长袁宝鋆,字丽庭,他母亲信佛,创办锡山第九莲社近二十年,但是他自己却是个顿顿少不了肉的家伙。因...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
我们生活在欲界,自然饮食的欲望也就炽盛。财食往往是分不开的,追名逐利不外乎吃好喝好。很少人知道其中的过患,我...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
我当时要出家的时候,我冷静了一星期,我就拿起笔写着:出家的好处、出家的坏处,第一、出家的好处,第二、出家的坏...
法称(隋京师定水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历代名僧辞典】
释法称。江南人。通诸经声清响动众。陈氏所化举朝奉之。又善披导即务标奇。虽无希世之明。而有随机之要。隋平南服。与白云经师。同归秦壤。住兴善寺。每引内禁。叙论正义开纳帝心。即敕正殿常置经座。日别差读经。声声不绝。听览微隙即问经旨。遂终升遐。晚住定水。与云同卒。俱八十余。仁寿年也。时有智云。亦善经呗。对前白者。世号乌云。令望所高声飞南北。每执经对御。向振如雷。时惨哀啭。停驻飞走。其德甚众。秘不泄之。故无事绪可列。又善席上谈吐惊奇。子史丘索都皆谙晓。对时引挽如宿构焉。隋炀在蕃。弥崇敬爱。召入慧日。把臂朋从。欣其词令故也。年登五十卒于京师。王悲惜焉数日不出。广为追福。又教沙门法论为之墓志见于别集。
上篇:道纪(高齐邺下沙门)[《续高僧传》卷三十] | 下篇:真观(隋杭州灵隐山天竺寺)[《续高僧传》卷三十] |
光,为能照之主体;境,为所照之对象。若能所(主客)合一,称为光境一如;若照物之心与所照之境不相对立,相涉互融...
智境四相
末田地
不动灭无为
立相住心
比丘教尼须具十德
厌离言教
冥
说戒心念法
八万藏
一即十
知心差别智通
【大藏经】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藏经】【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失败的成功者

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浅谈忍辱
改过迁善祸变福,感佛慈悲唯至诚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

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