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即于心贪爱,迷惑于所对之境,执着而不离之意。摩诃止观卷七上(大四六·九三上):“若缘女色,耽湎在怀,惑着不离...(界名)Sudarśana,七金山之第四,译曰善见。瑜伽略纂一曰:苏达梨舍那,苏者善义,舍那见义,即善见山。见彼山形...因刀之一击,而截断有无之识见;比喻不顾情实之断然态度,又喻禅机之活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示方机宜(大四...【业缚】 p1216 瑜伽十八卷二十三页云:云何业缚?谓乐诸业故;由业重故;于业果报,不自在故。乐诸业者:谓如有一...【文身】 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文者文字,身是聚义,一字为文,二字为文身,三字以上为...位于宁夏固原县城西北六十公里处之须弥山东麓,六盘山脉之北端。此处曲径幽静,岩石嶙峋,山峦叠嶂,自北朝起,历代...【三界皆唯有心】 p0206 无性释四卷七页云:如是三界,皆唯有心。此言显示三界唯识。言三界者,谓与欲等爱结相应,...(故事)维摩经天女散华,华着舍利弗等之体去之而不能去。...(术语)三身中之法身,谓之理身,法身所住之土谓之理土。普贤观经名之为毗卢遮那(理身),常寂光(理土)。唯识论...中般涅槃补特伽罗者,谓生结已断起结未断,或中有才起,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中有起已,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计我与蕴不一不异】 p0868 俱舍论二十九卷九页云: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蕴不一不异。此应思择为实...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万二千人俱。尔时三十三天...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印祖云:念佛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
佛开示我们一种方便,叫出入息观。出入息观就是观出入息,注意你的呼吸,出息跟入息;观就是注意,注意你的出入息。...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我们来看看种子的六种含义: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亲,年老多病,但是他很有钱、财产很多。老人有两个儿子,当他病重时很挂虑...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春季气候干燥,乍暖还寒,所谓冬藏春捂是民间普遍的观点,所以很多人觉得春天不用补,其实不然,每个季节都有最适合...
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延年,世寿已尽,即得往生极乐。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为超度...佛法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其目的无非令人觉悟自心,离苦得乐。盖「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
明琛(魏岩州林虑县洪谷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明琛。齐人。少游学两河。以通鉴知誉。然经论虽富。而以征难为心。当魏明代释门云盛。琛有学识游肆而已。故其雅量颇非鸿业。时有智翼沙门。道声载穆。远近望尘学门若市。琛不胜幽情深忌声略。私结密交广搜论道。初为屋子论议法。立图着经。外施名教内构言引。牵引出入罔冒声说。听言可领。及述茫然。勇意之徒相从云集。观图望经恍若云梦。一从指授涣若冰消。故来学者先办泉帛。此屋子法入学遂多。余有获者不能隐秘。故琛声望少歇于前。乃更撰蛇势法。其势若葛亮阵图。常山蛇势击头尾至。大约若斯。还以法数傍蛇比拟。乍度乍却前后参差。余曾见图极是可畏。画作一蛇可长三尺。时屈时伸傍加道品。大业之季。大有学之。今则不行。想应绝灭。初琛行蛇论遍于东川。有道行者深相谏喻。决意已行博为道艺。潞州上邑思弘法华。乃往岩州林虑县洪谷寺请僧。忘其名。往讲。琛素与知识。闻便往造。其人闻至中心战灼。知琛论道不可相抗。乃以情告曰。此邑初信。事须归伏诸士俗等已有倾心。愿法师不遗故旧。共相成赞。今有少衣裁。辄用相奉琛体此怀乃投绢十匹。琛曰。本来于此。可有陵架意耶。幸息此心。然不肯去。欲听一上。此僧弥怖。事不获已如常上讲。琛最后入堂。赍绢束掇在众中曰。高座法师昨夜以绢相遗。请不须论议。然佛法宏旷。是非须分。脱以邪法化人。几许误诸士俗。高座闻此慑怖无聊。依常唱文如疏所解。琛即唤住欲论至理。高座尔时神意奔勇。泰然待问。琛便设问。随问便解。重叠虽多无不通义。琛精神扰攘。思难无从。即从座起曰。高座法师犹来暗塞。如何今日顿解若斯。当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不尔何能至耶。高座合堂一时大笑。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既得气满噎而不下。余解喻。何所诤耶。论议不来天常大理。何因顿起如许烦恼。琛不应。相随东出。步步叹咤登岭。困极止一树下。语二伴曰。我今烦恼热不可言。意恐作蛇。便解剔衣裳。赤露而卧。翻覆不定。长展两足。须臾之间。两足忽合。而为蛇尾。翘翘上举。仍自动转语伴曰。我作蛇势论今报至矣。卿可上树。蛇心若至。则有吞噬之缘。可急急上树。心犹未变。伴便上树。仍共交语。每作蛇论。果至如何。言语之间。奄便全身作蛇。唯头未变亦不复语。宛转在地举头自打。打仍不止。遂至于碎。欻作蟒头。身形忽变长五丈许。举首四视目如火星。于时四面无量诸蛇一时总至。此蟒举头。去地五六尺许。趣谷而下。诸蛇相随而去。其伴目验斯报。至邺说之。
上篇:通达(唐京师律藏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 下篇:僧安(齐赵州头陀沙门)[《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
(术语)色香等百般之世相,总为我心识之所攀缘者。据大乘之实义,则诸缘皆心识之所变也。首楞严经一曰:汝今识精元...
惑着
苏达梨舍那
一刀两段
业缚
文身
须弥山石窟
三界皆唯有心
天女散华
理身理土
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计我与蕴不一不异
【大藏经】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大藏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吉祥经
只有求生西方最为可靠

用数息观来念佛

为什么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公平分配财产

佛前供一朵花,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
春季补身的九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