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又称正根。小乘有部等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即指眼球、耳穴、鼻柱等可见部分,胜义根则以扶尘...(术语)与法执同。谓染著于法也。圆觉经曰: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梵语 ?raddhā。深信之意。大日经疏卷三解释“信”有二梵音,即:(一)阿毗目底,为信解之意,即明见是理,心无疑虑...(术语)为一大事之因缘。文句四上曰:众生有此机,感佛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本意。...巴利语 vīmajsā-samādhi。为增大“四神足”中之第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而得之禅定。[清净道论三](参阅...指每年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日)举行灌浴佛像之行事。依摩诃刹头经等诸经典及印度鹿野苑古石刻图等,释尊降诞时...肘,梵语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又大唐...(一)指清净之身,或令身清净。宗镜录卷二十五载,了知人法二空,真心自现,即为净身。 (二)于密教,特指为清净正报...又作异同珠。为“顺明珠”(又作同异珠)之对称。释摩诃衍论卷二阐释真如、生灭二法二门时,共列举十名,其第九名为...(仪式)谓代他烧香,或烧香之人也。...【性相二宗十异】 中国大乘佛教性、相二宗差异之处何在呢?明德清大师撰《华严经纲要》,说到性相二宗在理论上的十...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
看看这个《法句经》的两段,把这个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做个总结。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 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失礼。其实,只要心存恭敬,即使不小心犯错,法师...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在...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后来渐渐地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此指外境非实有,内识非虚...
我们有一期《净土》杂志刊登了一则因果故事,是真人真事。 作者是位法医,同时是名佛教徒。他在工作中遇到一起矿难...问: 众生在没有皈依前,由于迷了心性,犯了杀、盗、淫、妄等罪,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得下三恶道?以前所有的罪是...
僧询(梁杨都治城寺)[《续高僧传》卷六]
【历代名僧辞典】
释僧询。姓明。太子中庶山宾之兄子也。年始入礼。尝听山宾共客谈论。追领往复了无漏失宾抚其首曰。今使吾门不坠者。其在尔乎。父奉伯笃信大法。知其聪俊可期神幽冥长济爱海。年十二敕令出家。为奉诚寺僧辩律师弟子。辩性廉直戒品冰严。好仁履信精进勇励。常讲十诵。询后住治城寺。持操高尚勤辛好学。从光宅寺法云谘禀经论。散处伽蓝不营杂事。当时名德皆称善焉。历耳不忘经目必忆。常能覆述有如瓶泻。时人嘉其清辨。白黑重其无倦。凡所听闻悉为注记。虽无大才而弥纶深极。同学门友莫不传写。以天监十六年卒。春秋三十有五。时复有道遂道标。同海陵人并从法云受业。经论洽闻博综有序。
上篇:宝渊(梁益州罗天宫寺)[《续高僧传》卷六] | 下篇:惠超(梁杨都灵根寺)[《续高僧传》卷六] |
(杂名)又云迦利邸迦,歌利底迦。月名。...
胜义根
法缚
舍攞驮
一大事因缘
观定
灌佛会
一肘
净身
独明珠
代香
性相二宗十异
【大藏经】【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
【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为何有些人积集善业到最后是痛苦的呢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
三季人的故事

唯识要义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