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不还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彼永断欲界软软品烦恼断道究竟,建立此故。...(名数)断常之二边。【又】一、增益边,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推求,则本无自性,众生不之了固执之以为有,此名增益...谓八众之八种戒律。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与近住戒等。 p307...【十一地】 p0104 入阿毗达磨论下二页云:地有十一。谓欲界,未至,静虑中间,四静虑,四无色,为十一地。欲界,有...唐代僧。新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游学我国,曾住于大荐福寺、崇义寺,研学唯识。其后师事圆测。所著成唯识论注枢要...(术语)谓列于诸经首之比丘菩萨等诸众。即同闻法之众也。法华文句一曰:释同闻众为三:初声闻,次菩萨,后杂众。诸...楞严经义海云二转依: 一、转烦恼依菩提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华严经疏云二般若: 一、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 ...【邪语邪业邪命】 p0673 俱舍论十七卷九页云:又契经说:八邪支中,分色业为三。谓邪语业命。离邪语业,邪命是...【身心符顺想】 p0678 瑜伽三十三卷十七页云:身心符顺想者:谓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顺于身,或以其身、符顺于...(杂语)陀罗尼集经曰:作是相珠一百八颗,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为母珠。又更作十颗银珠,以充记子。此母珠表无量...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印光大师校印本)...
息心,就是把追求世间五欲六尘的那个心止息了,隔断尘缘了,因为那都是梦幻泡影的、轮回的内容。这就是狂心顿歇,歇...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大藏经里面有段故事:在一个深山里面,有七个人志同道合,发愿修行,他们认为人生险恶,人在世间几十年时间,生命不...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乐、成功,很大程度上由心灵决定,由心灵的修炼程度决定。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若问天神得知人们心念之后,又将怎样?答曰:天道福善而祸淫。行善以积阴德为最善...
【原文】 人恒病执著,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著。羿著射,辽著丸,连著琴,与夫著弈者至屏帐垣牖皆...很多人的紧张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凡是心不安的时候,应该先去了解心为什么不安?找到原因后,便会发现...
佛在《法句经》里说: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七佛略教诫中,拘留孙...
邵硕(宋岷山通云寺)[《高僧传》卷十]
【历代名僧辞典】
邵硕者。本姓邵。名硕。始康人。居无常所恍忽如狂。为人大口眉目丑拙。小儿好追而弄之。或入酒肆同人酣饮。而性好佛法。每见形像无不礼拜赞叹悲感流泪。硕本有三男二女。大男惠生者亦出家。硕以宋初亦出家入道。自称硕公。出入行往不择昼夜。游历益部诸县。及往蛮中。皆因事言谑协以劝善。至人家眠地者。人家必有死。就人乞细席必有小儿亡。时人咸以此为谶。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像。硕于众中匍匐作师子形。尔日郡县亦言见硕作师子形。乃悟其分身也。刺史萧惠开及刘孟明等。并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试硕云。以此二人给公为左右可乎。硕为人好韵语。乃谓明曰。宁自乞酒以渍咽。不能与阿夫竟残年。后一朝忽着布帽诣孟明。少时明卒。先是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硕谓玉曰。天地嗷嗷从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信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果行州事。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岷山通云寺。临亡语道人法进云。可露吾骸急系履着脚。既而依之。出尸置寺。后经二日不见所在。俄而有人从郫县来。过进云。昨见硕公在市中一脚着履漫语云。小子无宜适失我履一只。进惊而检问沙弥。沙弥答云。近送尸出时怖惧右脚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其迹诡异莫可测也。后竟不知所终。
上篇:法朗(宋高昌)[《高僧传》卷十] | 下篇:慧安(宋江陵琵琶寺)[《高僧传》卷十] |
【四种身系】 p0429 入阿毗达历论下一页云:身系有四种,谓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身系。欲界五部...
不还果补特伽罗
二边
八种别解脱戒
十一地
胜庄
同闻众
转依(二)
二般若(三)
邪语邪业邪命
身心符顺想
数珠母珠记子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息心贞信之士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修行就是先苦后甘
修心要从八方面进行努力

见美色不动心者必获福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圣严法师:心里不安的原因
